生活憂慮


1971 期(2002 年 6 月 2 日)
◎ 神學縱橫 ◎ 方鎮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某個早晨,我清早起床時,便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憂慮,心情很不開心,但追問自己為甚麼有這種感覺卻又說不出來,我稱這種憂慮為「沒有意識的憂慮(unconscious anxiety)」。我吃過早餐後,觀看晨早電視新聞報告,報道員指出「香港正感染一股燒炭自殺之風,這與香港現在的處境有莫大的關係:香港經濟正在轉型,經濟正在谷底,失業率由二○○二年三月起,持續維持在百分之七或以上,失業大軍在二○○一年已經底突破二十一萬。在這次失業潮,高、中、低階層都有人被裁員、減薪.......」

  聽完這些現實生活的報告後,我突然醒覺為甚麼剛才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憂慮,我發現自己所感到的焦慮或憂慮,是由於理解到自身好像是置身於一場「經濟瘟疫」中,多多少少都染上憂慮的氣息。

  除了經濟環境因素之外,心理學家認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會經歷某種程度的生活憂慮,這些難以避免的經驗是正常的,最重要是不要過分憂慮和被持續影響,以致在生活中感到無奈和缺乏安全感,這樣會嚴重影響人格的正常發展。究竟人可以怎樣面對憂慮而又不會被過分影響呢?本文的目的是要幫助在逆境中生活的人,正確理解生活憂慮的本質。

  甚麼是生活憂慮?心理學家認為生活憂慮是一種「內心衝突」(inner conflict 或psychic conflict),這內心衝突經常與一連串的情緒連結一起,例如無助、無力、苦惱(anguish)、恐懼(horror)或羞恥(shame)等。究竟生活憂慮的情緒是如何攪擾人呢?我們可以從懼怕(fear)和憂慮(anxiety)的分別說明之:

  懼怕是由外在環境引致的:存在主義者海德格認為「懼怕」是一種感受狀態、是有確定對象的,世界上每一件事情或每一位人物都可以成為懼怕的對象,我們可以說「懼怕」必然與這世界上的外在事物相連,「懼怕是指到懼怕世上的存有」,是人面對某種確定的危險而產生的情緒。

  由於人能確定「懼怕」的事情,(在理論上來說),人總可以作出適切的回應,減輕或克服因「懼怕」帶來不舒服的情緒。例如,一個曾經被狗嚴重咬傷而又怕狗的人,當他突然看見一頭格力狗正向他跑過來時,便立刻感到懼怕而掉頭走,為要逃離令人懼怕的處境,大概過了三分鐘後,發覺那頭狗已走開,他懼怕的情緒也就消失了,因為那令他懼怕的外在處境已經轉變了。

  有時候,雖然人能夠確定是甚麼事情使自己感到懼怕,但他卻不懂得如何作出適切的回應,例如我可能懼怕金融風暴、樓價大跌、股市大瀉、交通意外、疾病、貧窮、死亡等,我懼怕的感覺是從這些外在事物所引發出來的,這些事物影響着我的生命,但我卻無力改變和控制這些外在因素。但是,由於我仍能確定是甚麼原因使我懼怕,懼怕的情緒便不如憂慮那麼容易攪擾人和持續地影響整個人的生活,使我的心底感到不安全等負面感受的狀態。

  憂慮是由人內在所產生的:「懼怕」是由外在的確定對象所產生的,但是「憂慮」沒有確定的對象,並且,外在的對象或環境並不是使人憂慮的原因。當人處於憂慮之中,這感覺是從自己內在所引發出來的,憂慮總是在「人自己面前」,而不是外在環境所產生的。人感到憂慮乃是由於他們既不清楚,也不確定為甚麼自己有憂慮,正因為這樣,很多人並不懂得怎樣減輕或克服憂慮,很容易被憂慮壓倒,在憂慮面前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對那「不確定」的憂慮作出反撲。

  另一方面,心理學家認為當人的憂慮愈是嚴重時,人就會愈不清楚是甚麼原因令到自己感到這麼憂慮。因此,我們可以說憂慮是一種較懼怕更基本(basic)、更容易影響人的情緒,它「直接」地(因為憂慮是從人內在產生的)、深深地威脅人的人格(personality)「核心」,使人不知道如何應付。換言之,由於憂慮的人往往不能確定甚麼危險的事情正在威脅他的存在及其個人內在的價值,因此,他們便不能作出適切和即時的回應,有效地克服或避免所遇到的憂慮。

  (作者為伯特利神學院神學科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