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長是如何教出來的


1938 期(2001 年 10 月 14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育委員會委託中文大學進行全港首個大規模家長教育調查。初步結果顯示,在千多名受訪家長中,頗多家長用打罵或逃避方式管教子女,而學前兒童家長則最為家長教育服務所忽視。研究又發現政府推動家長教育時,沒有系統地評估成效,受過訓練的家長教育工作者亦明顯不足。」~《明報》9.10.2001

  要做好的家長,必先好好的做人。

  在這個樣樣要求「增值」、「評估」、「再培訓」的年代,連如何做家長也不能免役,前些日子董特首宣布撥款幾千萬做家長教育,民間和志願團體紛紛作出響應。但在種種具體政策之前,我們有沒有認真的想想,我們這個社會是否正嚴重缺乏一個讓人成為好家長的「人文環境」,或者這才是問題的癥結。

  好的家長,也就是好的父母,永遠是愛心主導的,對兒女不捨不棄,永存盼望與忍耐,就如白居易寫的《燕詩》中的那一對樑上雙燕,聽見兒女那孜孜索食之聲,也就「嘴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這對偉大的雌雄燕子,沒有受過甚麼「家長培訓」,只是按其本能養育兒女,「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終其一生的貢獻,就是看到兒女身心漸長,可以獨立生活。

  那麼,好的家長是很難「教」出來的,而是必須好好保育那與生俱來「父性」(fatherhood)和「母性」(motherhood)。「父性」的原意不是「支配慾」、「權力慾」,而是承擔管教兒女的責任;至於「母性」,原本也不是溺愛,而是包容、溫柔與忍耐。現代社會的文化生態環境嚴重扭曲了原有之「父性」和「母性」,致使現代父母有名無實,要扭轉乾坤其實要從內心的革命、從生活的修養開始,不是上上課讀幾本親子書籍就奏效。

  曾經讀過一首小詩是這樣的:「琴棋書畫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如今事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做父母的當然要關注柴米油鹽,一個不小心變成負資產或失業更屬可憐,但只要心中仍有琴棋書畫的潤澤,在物質生活條件驟降的同時,仍然可以側耳傾聽兒女的歌聲和笑聲,為自己的心靈加添油,才可以有勁地繼續上路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非凡聖誕】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