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牧養路向~面對不斷增加的失業人口及提前退休人士


1938 期(2001 年 10 月 14 日)
◎ 教會之聲 ◎ 陸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經濟問題成了香港回歸中國後的主要社會問題。

  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亮起了紅燈,香港不單經歷一個週期性的經濟衰退,並且面對一個結構性的經濟轉型,導致失業大軍上升至有史以來的高點,加上政府未能及時及有效地回應,負資產一族應運而生,中產階級亦擔憂受影響,連同飽受衝擊的基層巿民,怨聲載道。

  教會處身此轉變中,可以做的事情不多,一方面教會不是一個專門處理社會問題的組織,更不是處理經濟的組織;另一方面她只能扮演一個極小的角色,然而教會是否因為如此,而不去正視及面對?

  其實教會可以作出以下的回應,倘若個別教會、教會機構及宗派組織認真地面對,一定可以產生肯定的貢獻。首先是舒緩的措施。對於失業人士,無論是提早退休、裁員、或找不到工作等肢體,教會可以提供起碼的輔導及支援,此舉雖然未能即時解決肢體的就業問題,卻可以提供愛心關懷,免卻情況向更壞的一方面發展。此外,教會可以考慮設立某種形式的經濟援助,以配合社會提供的援助,幫助肢體過渡困境。有些教會設立互助基金,以免息貸款方式來幫助;有些教會則設立福利基金,送出某一數額的助款;有些更設立創業貸款,供肢體開始一些小生意。而最理想的,則是教會創造一些全職或部分時間的兼職崗位,協助肢體。每間教會雖然只能協助一兩肢體,但整體言卻可產生一定的幫助,例如一些教會增聘有助青年工作的肢體,來促進教會的青年工作;同樣地,教會亦可為老人、婦女、兒童、特殊事工等增設崗位,由於這些崗位不需要神學訓練,亦能有助開展事工,不少教會正在實踐。

  其次是轉移的措施。對於失業或提早退休人士,提供有意義的義工工作,使肢體的生活更有意義。此舉雖然不能解決肢體就業的問題,卻可以協助他們善用時間,轉移他們的關注。對於沒有太大經濟擔子的肢體,尤其重要,與其無所事事地度日,倒不如提供一些挑戰及機會,將各人的精力,轉化成為建設社會的一股動力。若然如此,教會便得提供一些適切的訓練,方能成事。若將此觀念變成教會經常性事工,便可預早提供訓練,並且激勵肢體考慮多作義工,建立神國神義,對於提早退休的人士,更可以開始第二個事業,以服事上帝服事友鄰作另一奮鬥目標。

  最後是長遠的措施。教會得重新確立她的角色,社會上的經濟結構性轉型導致不少人失業,當中也包括信徒。教會一方面要協助肢體,但在協助的時候,亦發現教會與社會是息息相關的,無怪先知耶利米說「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耶二十九7),對於社會的事,教會不能置身事外,雖然只有丁點兒的貢獻,也不可吝嗇,才能同心地突破困境,有效地協助肢體。作為長遠的措施,教會可以考慮配合社會長遠的發展,貢獻一份的力量,無論是醫療、教育、服務及其他方面,教會肯定有一定的角色,發揮此角色,整個社會可以更堅定地建立。

  盼望從經濟轉型引發反省,進而有具體行動回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非凡聖誕】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