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新聞的迴響


1918 期(2001 年 5 月 27 日)
◎ 文林 ◎ 風中鈴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各大傳媒爭相報道一自殺者的新聞,詳盡描述了其一家的貧窮與慘況。然後,引起許多討論焦點,也感動了好多人伸出援助之手。傳媒的力量這次又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我真的願意,傳媒的宣傳力量是具延續性去提醒更多人發現自己的豐富及可和人分享的地方。過去幾年,曾參與過扶貧助學、關心孤兒事工,我對這新聞有一些回應。

  一、不必等到死亡才幫助

  好奇怪,人好像要看到非常慘情才能動慈心,也好像其他人非要去到絕境、生死之間才值我們給予幫助。這概念做成極大傷害,未去到絕境正是我們可以幫助的時機,思想這段新聞時,我想到有許多比這家更貧窮,只因沒有人自殺死,就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主動去幫助。

  記得從青海做義工回來,只因照片中孩子的衣服沒有破爛,就有人說:「他們環境不太差,為甚麼要幫呢?」另外,我去一些孤兒院,好多負責人告訴我,他們妥善照顧孤兒,到來探訪的人往往會說:「這些是孤兒嗎?」似乎孤兒不應穿得乾淨、不應開開心心。難怪要得到人資助的扶貧機構,務必捕捉小孩最慘情一刻才拍照,何苦呢?何必要在最苦時才伸出援手呢?

  二、不必犧牲幸福去施予

  我們害怕施予是覺得會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但許多人都經歷過愈施予愈快樂,也不會覺得自己損失了很多。當然,我們看見很多人選擇和貧窮人一起,過貧窮的生活。但是,這不是常有的呼喚及踏出扶貧的必然性。

  非常悲哀的感覺是,有些教會牧者和屬靈領袖(當然有不少是例外及值得欣賞)對此也有強烈的懼怕,有些還抱著先要自掃門前雪的理念,明顯是和主耶穌所教導的相違背。當社會上有很多貧窮人(不論心靈或金錢上),好盼望教會領袖真的在分享的課題上實踐出來。無需太多反思與探討,分享永遠是應該先去做的,然後才細味「施比受更為有福」的聖經教訓。

  三、不必得到充兄才分享

  甚麼是充足呢?假如我們沒有對神足夠的信心,沒有去體會他人的愛心,恐怕我們永遠要去賺取,永遠要儲存,永遠沒有百分百安全感,惟有我們認定神是我們生命的主人,時間的主人,資產的主人,經常用謙卑的心領受並感謝神所賜予的充足,慣性地願意分享,就是喜樂的源頭。

  有時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分享,記得貧窮的婦女握著我們城市人的手去欣賞,也有一番喜悅,痳瘋病人被人探訪所表現出來的雀躍,都深深印在腦海中。

  總結而言,有人說世上貧窮的這麼多,能幫得多少呢?我覺得做小小好過從來不去做,若多一些人隨時隨地感受自己的幸福可以好隨意地和他人分享時,世界已經變得美好很多!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