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約十八36)然而,本是無意於政權的主耶穌,其純宗教行為卻被政治化-法利賽人因常被主指控道德的罪,又因百姓愛戴祂,而深恐政治上失勢而下毒手,理由之一是政治性的誣告「主反對納稅」。可見對教會而言,任何道德的關懷、宗教的行為都有可能被政治入罪;這若是對付罪惡的代價,則主耶穌就是好榜樣-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10)
可惜今天情況有點反過來,教會對於社會問題存在泛政治化的擔心,不敢涉足,免惹上政治麻煩。香港教會或信徒,參「政」或論「政」愈來愈少,而避「政」則愈趨多人;這種先作自我審查的現象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神學背景-照搬所屬宗派的政教分離觀,不考慮本地文化處境是否適用。二、神學訓練-大多數教牧在讀神學時只上過一科基督教倫理學,應付不了現今社會性課題。三、神學實踐-打理教會也不夠時間,何能關心社會哩!將牧會分離開「出世又入世」的吩咐。教牧、信徒躲身堂會單薄的四幅牆內,祈求擋得起牆外的漫天烽火。
要治療這種一觸社會就患上政治化的心病,我們實須學效基督那股無政治野心的道德召命。道德向來是教會的金漆招牌(連世人也公認基督教比其他宗教更關注道德),就讓我們不理別人是否亂扣政治帽子,勇於承擔社會上的道德議題;尤其是在港人還普遍存在着某些與基督教相近的儒家倫理觀時,教會仍可以是獲得大多數沈默的港人支持下的社會良心,只須我們用上未信者所能明白的語言,演繹聖經的道德觀,就如:「須有性行為規範」之於同性戀、「勿貪不勞而獲之財」之於賭波、「拒放縱肉體的情慾」之於報刊色情化。大多數關心兒女成長的家長會認同上述觀點,今天的香港仍是有道德市場的。
若教會肯在道德方面「推銷」自己而獲得公眾確認為「道德堡壘」,公眾自會將下一代主動送交教會保育,到時教會的增長比每年開佈道會更有果效呢!
徐濟時(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研究及培訓主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