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人靜,我躺臥在床上,一件往事漸漸浮現腦海裡:「明天舅公的葬禮,你要返學,我不帶你去了。今晚,我和爸爸要到殯儀館一趟。你留在家裡溫習,好應付明天的科學測驗。」我對兒子說。
「我想去見舅公的最後一面,可以嗎?」
我不想拒絕他,便說:「好喇,但要先溫習好。」
晚上八時半 ,兒子還未溫習妥當。那麼,待我回來後才繼續溫習,好嗎?」他嘗試討價還價。
「不!太夜了,你不夠時間溫習的!」我有點著急和生氣。
他也提高聲音說:「不會的!我想現在去!」
於是,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的情緒愈來愈高漲。我氣憤他「駁嘴」,便用手打了他兩下。他哭著說:「那有媽媽這樣蠻不講理?」這句話令我心裡很不舒服,但也令我清醒過來。我可以理解他是一時氣憤才口不擇言,正如我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我心裡很矛盾:若堅持要他溫完書才可以去,他就永遠見不到舅公的最後一面;我若帶他去,他便不夠時間溫書!最後,我選擇了「人情味」,因為有甚麼比親情更重要!
這次事件使我認識到兒子是性情中人。他堅持要見舅公,因他知道這是一次永別直到主再來。他對舅公有一份深厚的感情,這份濃情使我原諒了他頂撞我。
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無論你說甚麼,他也聽不進去。即使他屈服在父母的權威下拿起課本,也心不在焉,便甚麼也讀不入腦!父母是成年人,比孩子容易控制情緒,假如每事都先退一步,讓激烈的情緒冷靜下來,便能心平氣和地聆聽他們的解釋。因為「駁嘴」的孩子自有他們的道理,何必把親子關係弄僵,甚至鬧翻﹖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一二七3﹚,怎樣管理神餽贈的產業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沒有任何課程能完全教導箇中的技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