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約有三成兒童並不快樂,每天活在『愁雲慘霧』的情緒困擾中,有一成半兒童更是嚴重的問題個案,成長後會形成不健全性格。」(《蘋果日報》22.7.2000)
香港約有一百萬兒童,如果三成並不快樂,意味著有三十萬人不快樂,足足坐滿十個紅館,其嚴重性令人咋舌。
有云這一代的兒童甚麼也不缺乏。遊戲機、麥當勞、比卡超、曼聯球衣、名牌波鞋、滑板車、逛商場、上網聊天、菲傭代勞背書包;暑假參加各式各樣的課程、到北京學普通話、到英國學英語,與父母環遊世界......。表面上甚麼也有,萬千寵愛在一身,但竟然有三成感到不快樂,他們究竟缺乏了甚麼?
我想倒不如仔細思量,對孩子來說,甚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很多父母可能不假思索的說: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享受,他就會快樂,又或者:只要孩子「叻」(學業上或技能上出人頭地),他就會快樂。結果是父母不斷的供給這樣供給那樣,安排這樣安排那樣,但孩子仍是不快樂。
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一代的孩子正是活在聲色藝和美食佳餚過分泛濫的環境,反而導致心神不寧,神不守舍,所謂「情緒困擾」正是必然的後果。許多家庭由早到晚扭開電視機,充斥著各種噪音;出外用着父母的手提電話聲此起彼落,連吃頓飯也沒半刻安寧。孩子接觸太多刺激,根本沒時間消化,情緒像打翻了的五味架,甜酸苦辣混在一起,內心的快樂無從升起。
真正的快樂是內心深處的祥和、滿足;是經歷到愛與被愛的一份回饋。我想這一代的孩子最缺乏的,還是父母緊靠在他們身旁,不用說甚麼話,不用買甚麼東西,只是溫柔的抱著他。常被父母臂彎懷抱的孩子,才知道甚麼是快樂。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