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經營一個抒情文社會


1837 期(1999 年 11 月 7 日)
◎ 文林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翻開報章,或是電視的頭條新聞,多數都是一些血淋淋甚至血肉模糊的倫常慘案,或是一家幾口燒炭死,或是夫殺妻、妻斬夫的冤冤相報,或是高速公路車毀人亡的交通意外,或是幼童被虐殺或失足墮樓慘死。總之我們的社會每天都在上演無數的悲劇,讀後叫人黯然神傷,有種無語問蒼天的失落感。

  隨之而來的是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好不熱鬧。有云我們的社會是一個「議論文社會」,這話不錯,上至立會權貴、政黨人士、朝野中人,下至牛頭角順嫂、維園阿伯、茶餐廳叔父,都捲起衣袖來指指點點。指控的對象當然是「有關當局」,似乎多撥資源、多加人手、多點監察,就是萬應萬靈的良方,足以化解人世間一切問題。相對來說,社會問題的禍因就是政府不濟事,這是「議論文社會」的欽定方程式。

  對「有關當局」施加輿論壓力,當然有她的道理,許多時候也是應該的。但我們的社會除了是「議論文社會」,為甚麼不可以同時是「抒情文社會」?換句話說,除了談政議政,將責任推給政府,也當撫心自問;躬身自省,看看自己有甚麼責任,自己有甚麼可以貢獻。就如耶穌所說的那位窮寡婦,掏盡所有的兩個小錢拿來捐獻,耶穌就稱讚她所投的比眾人還多。

  「抒情文社會」重視的是情的關懷,是愛的教育,是盡上自己的本分。夫妻相敬相愛,父母愛兒女,朋友之間互相幫忙,左鄰右里有需要的要施以援手,師生互相尊重,官民平等相待。這其實也是一份人文的質素、心靈的格調、社會的風氣。記得兒時讀阿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內心深深的感動,作者筆下的小人物,有小學生,有師長,有父母,各人都有缺點瑕疵,但彼此之間有情有愛,就演繹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

  基督教信仰的精神,除了是「先知式」的提出批判,倡導改革,也包涵了「祭司式」的悲憫和使人和睦。我們除了要建立一個公平公義的社會架構,也要著力於經營一個人文的、滿有愛心和憐憫的社會。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一個最小的弟兄才得著關懷,走在陌生地的客旅才得到接待,犯了錯以至失敗了的人才得到寬恕和接納。

(編按: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將於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六日舉行「廿一世紀香港教會使命諮詢會議」,為配合會議主題及內容,該會特別邀請教會及機構領袖、神學院教授執筆,作出適切之回應。本文由協進會供稿,作者為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副社長,並創辦「從心會社」以推動家庭和睦事工。)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