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的智慧
第 1837 期(1999 年 11 月 7 日)
◎ 親密家庭 ◎ 鄭譚佩雲
我相信即使沒有婆婆同住的媳婦,只要仍上有婆婆的話,必會領受過婆婆經常的「餽贈」。
標準開場白是:「你不懂這些的了。所以我買了些甚麼......遲些再買些甚麼......」,邊說邊一股腦兒的把東西塞進已預備好的袋子裡,而最後一句的命令是:「你拿回家去。」根本不容許你反抗。
自與外子結婚以來,這些標準說話已經成為婆婆每月「金句」,而當津兒出世後,就更頻繁地脫自婆婆的口,似乎這些說話已經像在婆婆肚子裡錄了音似的,定時播出。
面對婆婆的一番好意,我這個小媳婦也不敢不領情,但說實在,有時這些好意卻為我增添不少煩惱。例如不稱身的衣裳,不合用的藥材,不愛吃的參茸補品等。與其自已不管用,便聰明地把它們留在婆婆家,豈知她卻誤解為我們嫌棄她所買的東西,結果彼此心內嘀嘀咕咕的,一肚子氣。有時為了勸止婆婆不要再買些衣裳、玩具給津兒,她卻說:「買來送給自己的孫女也不可以嗎?」這句話真的難以招架。
外子也很明白,他深知我不是嫌棄,而是不想婆婆太花費金錢,事實上她對我們的關懷,不須透過這些東西便早已知曉,只是婆婆不明白。每次看到外子疾言厲色的阻止婆婆再買東西給津兒的情景,心裡也感難過。
結果,我和婆婆協商了一個辦法,就是議出清單,那就不會把金錢和心意也冤枉錯送。例如早陣子婆婆嚷著要給津兒買件大褸,外子在旁厲言說不,我勸婆婆不要買,但她卻想買些禦寒衣物給津兒。我便直截地說,那改買羊毛內衣,這比大褸還合適吧。婆婆聽後當然欣喜,因為她可以償願,而我更欣喜,因為有這麼一個愛護我們且又通情達理的婆婆。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特稿】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