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觸角「千禧新希望」


1815 期(1999 年 6 月 6 日)
◎ 文林 ◎ 佘修安(英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千禧年將至,似乎大家都有個別獨特的迎接方法。有人誤以為世界末日將至,便囤積糧食,惶恐度日;有人想盡辦法,盼能誕下「千禧嬰兒」。各大公司、政府部門則忙於檢查其電腦系統,防止「千年蟲」肆虐。

  近年,亞洲多國經濟蓬勃,每年均見高增長率;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憑著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及政府的配合,幾乎每年都見兩位數字的增長率。不少人對亞洲的前景似乎充滿信心,高呼「二十一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卻令人逐漸懷疑此番豪言壯語的可信性。

  與此同時,近月一包含多個團體,名為「二千禧年大聯盟」之運動,卻在西方社會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進行,希望為千禧年注入新的定義。發起人沒有絞盡腦汁思索慶祝新紀元來臨的綽頭。他們指出,世上有很多發展中國家,因欠下很多外債,阻礙了其經濟發展的基礎,有些國家每年要償還的債款高達五成,令建設醫療教育設施因經費不足而難以進行,令它們難以擺脫貧困的局面。他們建議趁此千禧年的機會,加快減輕或完全取消他們欠下的外債,令千禧年的來臨能為這些國家製造新的機會。該運動希望向八大工業國施壓,能在今年六月在德國舉行的會議中討論加快解除那些國家的外債。

  這運動本來沒有多大宗教色彩,但因其信息和基督教博愛的精神近似,便得到教會的全力支持。它更得到一班社會名人的支持,令其聲勢更加浩大。在三月七日,它便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黃昏崇拜後舉行了一聚會。相信在座中有不少是非基督徒,但大家卻為解放貧困國家債務的目標而一起以歌聲、演講宣揚解放貧困國家外債的信息,可見會上不少不信者亦能感受到教會對此運動的承擔。本來兩日後便是英國財相布朗宣布其預算案的時候,傳統上在此「關鍵時刻」他是不應作太多公開演講,免得漏了口風,但亦在會上作出聲明,重申英國政府對此的承擔。

  不少人可能認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為其麼有些國家可以避免?原來,在冷戰時期,西方國家通過銀行借出不少貸款予不少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但很多時卻是基於政治或經濟原因,而從不過問款項能否用得其所。美國在冷戰其間不斷增加軍備經費,銀行便惟有加息刺激投資,卻令那些國家當償還的數額不斷上升。更值得留意,不少借出的貸款被不少專制政權誤用,大作不設實際,又不能幫助窮困者的投資,或被貪污分子挪用;但當那些國家實行民主改革,新政權卻得為舊政權誤用的債務清還。

  再細看歷史,我們便更會發現其實西方國家亦曾因外債被取消而受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因難以支付巨額的戰爭賠償,戰後的經濟復甦進行得十分緩慢,更間接助長了希特勒的興起。二次大戰後各國為免重蹈覆轍,便大量減輕德國須付的債務。此外,英法在戰時亦欠下美國大量債務以支持其戰爭,戰後亦獲得酌量減輕。所以,西方國家戰後之所以能夠復甦,外債的減輕實功不可沒。

  千禧運動有別於其他人標奇立異,只顧大肆慶祝的心態,能將注意力集中於其他有需要的貧困國家,其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但我們亦要謹慎,免其被誤用。首先,我們須認識到借貸本身並非壞事。借款項給貧窮國家亦可算是它們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只是當款項被浪費而未能有效地使用時,問題便出現了。所以,我們不能只顧解除或減輕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而忽略協助它們重建經濟,擺脫貧困。

  相比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香港既無外債,多年來亦累積了可觀的財富,情況截然不同。基於其良好的基礎,縱使金融風暴對香港經濟產生了不少負面的影響,相信亦能慢慢的走上復甦之路。當然,經濟調整,對不少人的生活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但我們亦應明白,我們所擁有的其實比生活在世上其他的人更加豐富。

  該運動希望西方國家的領袖能帶頭更正國際經濟體系內的不平衡,作為基督徒,我們也可從個人出發,發揚該運動的精神。在此經濟不景的時刻,我們有否關心其他比較不幸的人的需要?我們能否給予機會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協助他們克服困難,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公元二千年將至,與其不停慶祝,為何不多花點時間關顧一下身邊的人,令新紀元的來臨成為全世界人的新希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