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死即涅槃」到「凡塵即天國」:


1841 期(1999 年 12 月 5 日)
◎ 古道今詮 ◎ 李慶餘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傅偉勳的《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及其生死學(一)

  傅偉勳(1933-1996),台灣旅美學人,曾在台灣大學、伊利諾大學、俄亥俄大學、天普大學任教,著有《西洋哲學史》、《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等書,對宗教比較與中國哲學的研究尤深。傅氏更在八○年代中期,當台灣和中國大陸未有任何正式溝通時,便提出了「文化中國」(以文化來作為溝通兩岸的橋樑)的概念。此外,傅氏亦從傳統中國哲學中建構不同的模型,以求用傳統哲學思維包含現代多元的意識形態。由於傅氏從傳統文化中開展了包容性極廣的宏觀模型,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了「創造性的詮釋」,所以在華人學術界中享負盛名。《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是他患上淋巴腺癌後寫成的,書中從美國的「死亡學」出發,然後再進一步從中國儒、釋、道三家和基督教的角度討論死亡的課題。由於儒、釋、道三家和基督教談論死亡時並不抽離對生存意義的探討,所以作者便把死亡問題演化成「生死問題」,並提出了「現代生死學」的觀念。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可說是傅氏近年最重要,影響也最大的著作。此書除了是台灣大學開辦「生死學的探索」課程的導因外,也掀起了台灣,以至香港對「現代生死學」的討論。此書在數月間五度再版,而以後一系列探究死亡的書籍和講座如:《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最後的禮物》、《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等書,香港一連串有關死亡的宗教對話等的出現,亦不能說與此無關。奇怪的是,香港的基督教圈子內,竟沒有對傅氏及其生死學有過系統的討論。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之大意:

  一、美國的死亡學

  傅氏曾在美國天普大學任教「死亡學」,他指出,美國的「死亡學」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它所涉及的範圍極廣,包括了醫學、哲學、宗教學、倫理學等,而它所探討的課題則包括自殺、死刑、安樂死、墮胎等。可是,在華人地區,「死亡學」仍是一門叫人忌諱的科目。

  在論及美國的「死亡學」時,傅氏引介了「死亡學」的開拓者庫布勒.羅斯(Elizabeth Kubler-Ross)的理論,其中最為突出的可說是她在《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 Dying)中所提出的「死亡五階段」。「死亡五階段」是末期病患者所經歷的五個精神狀態,分別為:

  

  1. 否認及孤獨:患者在發現患上絕症時,通常都會極力否認得病的事實。此時,患者會有孤獨的感覺。
  2. 憤怒:此時患者開始問「為甚麼偏偏是我」之類的問題,並且會以家人為發洩對象,情緒極不穩定。此時患者極需親友的關懷。
  3. 討價還價:此時病患者會請求上天延長他的壽命,而他則會以在痊癒後重新造人,努力事奉等作為交易條件。但這階段並非是每個病患者都會經歷的。
  4. 消沈抑鬱:此時病患者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所以開始意志消沈。這時親友們應該鼓勵患者,讓他看到人生的光明面。然而,若此時患者的沈鬱是對死亡的預備情緒,則親友便應讓他表達悲哀,並且和他分享悲哀。
  5. 接受:此時病患者已接受了死亡的現實,他們再不會有情緒的起伏。可是,某些一直以為自己會康復的人是不會進入這階段的。傅氏對此階段作出了補充,認為「接受」可有四種情況。

  第一,「不接受的被迫接受」,意謂患者並不甘心、拒絕死去。第二,「莫名所以,無可奈何的被動接受」,意謂患者既不抱有生存希望,也不掙扎地接受死亡的事實。第三,「自然而然,平安自在的接受」,意謂患者明白到死亡乃自然現象,故能坦然面對死亡。四,「基於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正面接受」,意謂患者因有宗教、哲學智慧、精神信念的緣故,能夠坦然接受死亡,並有「尊嚴」地離世,這就是傅氏所說的「死亡的尊嚴」。而由此亦可見傅氏對宗教與哲學的推崇。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