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報與緣分-中國人的解釋系統


1825 期(1999 年 8 月 15 日)
◎ 古道今詮 ◎ 邢福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民間信仰的命運觀,充分反映出中國人的解釋系統,這從果報、緣分等概念中,可以說明。

  輪迴果報

  與民間的「命運天定論」並存的,是佛教的因果報應觀。佛教相信:前世、今世、來世的「三世因果」,也就是業感緣起的「輪迴說」(samsara):前世的行為(業)所種下的「因」決定了今世的「果」;今世的行為「業」之「因」,成為來世「果」報的根據。換言之,人的命運是因自己的行為—「業」(karma)所決定的。

  但是,報應究竟在甚麼時候才臨到呢?又如何解釋善人遭禍、惡人得福的情況?佛教又提出「三報論」:現報(此身)、生報(來生)及後報(後世)。韋伯(M. Weber)指出,面對善人遭禍、惡人得福的問題,佛教提供的解釋系統,是最徹底和完全的。因為,報應既可以在將來才實現,便超越了人的壽命,而不能以現實生活來驗證。報應論既可提供合理解說,又不用面對理論與現實的矛盾,因而成為深受中國人歡迎的解釋系統。

  對於種種不能解釋的遭遇,佛教告訴我們,這也許是前世的「業」種下的「報應」。我們可以作的,就是努力累積功德,期望能多種善因,即使不能在現世消弰前業,也可以在來世有理想的果報。

  泛緣主義

  除了「果報」外,「緣」也是中國人社會中,廣泛流行,甚或是根深蒂固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緣往往成為對某些事情最方便的解釋。親如父子或夫妻的結合被視為緣,即或萍水相逢的際遇,也是緣的一種。有學者因而稱中國文化具有「泛緣主義」的傾向。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楊國樞的研究指出,緣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之所以重要,即在於其「命定」或「前定」的本質,能有效地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像傳統中國的集體主義社會,若將人際關係的有無或得失歸因於緣,對於維繫家族及人際關係的穩定性,有較大的影響。與此同時,緣亦合理化了某種重要社會關係的缺乏或失敗,產生了替當事人作合理化解釋的作用。最常見的例子,是應用在男女關係上,「姻緣」天註定,或是「緣份已斷/未到」,往往成為現代人感情世界中,常見的形容。有社會學家的調查更顯示,不少香港人相信「醫緣」,即醫生的診治效能在乎其與病人的緣分云云。

  中國人的解釋系統

  與儒家傳統不同,民間信仰相信了人的命運乃由神明(「司命」)所操縱。在非常流行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便強調在天上有「司過」神明,「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凡人有過,大則奪紀(三百日),小則奪算(三日)」。不過,民間信仰的世界,其實也不能完全豁免於儒家倫理的影響。所以,民間信仰同時相信,司命之神主要是按照人的行為來施行報應,賞善罰惡的。當然,諸如義人受苦、惡人享福等「神義論」(Theodicy)的問題在現實世界必然出現;這時,民間信仰從佛教吸納過來的報應觀,便恰好提供了重要的解釋。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成為解決現實困惑最有力的說明。

  此外,不管人們對「緣」觀念的理解,是承繼著民間信仰的果報觀,或是僅用作形容某種不可解釋的命運、力量,這觀念本身在民間,仍受到普遍使用。對於某些業已發生的事情,不管其結果是好或壞,緣成為一種十分有效和吸引的事後解釋,特別是將種種個人的挫敗歸因於外在的、未知的力量(緣),避免自責。

  從嚴格的邏輯來說,命運論與因果論是矛盾的。因為前者較強調人的命運是由天所命定,而後者則相信命運乃取決於人的業報。再者,「緣」觀念在使用時,究竟是要求人「隨緣」「認命」,還是仍可以藉著若干途徑來改變呢?這均說明了民間信仰的解釋系統本身的含混性與矛盾性。但是,由於中國民間信仰的實用主義傾向,主要在於為人提供趨吉避凶,解決困惑之路徑,其濃厚的實用性,即意味著不須關心理論的邏輯性。

  無論如何,果報與緣分的觀念解釋了人世間種種不可理喻的現象,對命運作出了直接而滿足人心的解說,因而成為中國人主要的解釋系統。這套解釋系統,一方面滿足了中國人趨吉避凶的願望,同時亦幫助他們減輕心理的恐懼與不安。對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儒家傳統的「知命」觀,畢竟是陳義過高,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關懷,反倒是民間信仰能夠提供一個具吸引力的解釋模式。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