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苦期的生命教育:眼淚的禮物(一)


3053 期(2023 年 2 月 26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天主教有「眼淚的禮物」傳統(donum lacrimarum)。其信仰基礎是耶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4)此外,詩篇有很多類似看法,其中較熟識的是「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一百廿六5)我們比較強調得安慰和歡呼,相對地避免哀慟和流淚。若可以避免哀慟和流淚,這就最好。這心態是明白的。誰人會享受哀慟和流淚?釘在十字架的耶穌也不會。那麼,我們如何理解「眼淚的禮物」?

  可能因耶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所以,有基督徒會這樣講—「你受的苦難是有上主心意」、「苦難使你成長」—解釋有福的意思。但如何知道這苦難與上主心意有關?為何成長需要這苦難?那麼,「眼淚的禮物」不是指任何場景的眼淚。因身體不適而產生痛苦和流淚不會是「眼淚的禮物」。因親友離世而感到痛苦和流淚也不會是「眼淚的禮物」。一位孩子以眼淚要脅父母買玩具不會是「眼淚的禮物」。

  「眼淚的禮物」,第一,是因別人的苦難而產生為他們哀慟和流淚,並哀慟和流淚者會回應苦難者的需要。例如,看見近日因土耳其和敘利亞地震製造對人的傷害,我們會流淚、捐贈物質和祈禱。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又是另一例子,我們會因烏克蘭平民百姓遭到俄羅斯軍隊殘忍屠殺和襲擊而流淚,作出支援和祈禱。人流淚,因為感受到別人的不幸而出現的身同感受。人流淚,因為感受到別人受到不公義和不人道對待而感到忿怒。「眼淚的禮物」是拒絕冷漠、拒絕藉口、拒絕只專注自己生活。「眼淚的禮物」帶領我們走出自身,讓我們關心周遭世界,積極參與救援和建立公義社會。是否一定要流淚才可以表達人與人的同在、人對人的責任?絕對不是。事實上,流淚者可以是鱷魚淚,即假同情、假悲傷。又流淚者可以只停在流淚,專注自己被牽引的感受,沒有進一步回應苦難者的遭遇。上主的哀慟與流淚使祂回應。

  我確實看見了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也聽見了他們因受監工苦待所發的哀聲;我確實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從那地上來,到美好與寬闊之地,到流奶與蜜之地……(出三7-8)

  「眼淚的禮物」從來不是要為我們的眼淚提供合理性,而是讓我們為苦難者提供禮物,讓他們在眼淚中仍感受到人間有情、天地有正氣。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