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公民科學的橋梁


3012 期(2022 年 5 月 15 日)
◎ 天地人和 ◎ 方鈺鈞、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文:方鈺鈞、林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誰能比得上永恆主我們的上帝呢?他升坐於至高之處,自謙而俯視着諸天與大地。」(詩一一三5-6,呂振中譯本)

  當我們永恆的主坐於至高之處,仍會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時,作為受造之物的人類,何以能不屈膝俯伏便能探究其豐富而多樣性的創造?資深生態班導師並《香港蜘蛛圖鑑》作者黃志俊(Dickson) 十五年來於不同機構舉辦課程推廣生態科普知識,一年四季帶着學員穿梭潮間帶和叢林,一直費盡心思如何讓人發現大自然,有時甚至非常「瞓身」和「貼地」,尋找起眼和不起眼的生物,也不怕學員笑他「傻傻地」,「如果人不能謙卑俯伏在地,單以人類高高在上的角度,有些生物是觀察不到的。」相對傳授技巧和知識,他更願大家感受到他對大自然的熱情和愛護。

  Dickson除了在可觀自然教育中心任職多年,公餘時間也現身各大機構如香港觀鳥會、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旅行家等作導師,又任電視節目嘉賓,還系統性整理十年來拍攝超過二百種蜘蛛的相片,出版第一本屬於本地的蜘蛛圖鑑──要知道在他以先,蜘蛛鮮有作為主角走入大眾眼簾。甚至有一位大學生因着他的圖鑑而愛上蜘蛛,現在更系統性搜集蜘蛛的標本與台灣的學者解剖和分類。當今天連大學也覺得生態學入門課「命名學」不太有實際作用、生態分類學已經沒價值時,Dickson反而為着很多生物還未來得及被科學家發現和命名時,已經絕種而可惜,「如果連本地有名稱的物種都不認識,如何還能談保護?」聖經中創世紀描述第一位人類亞當為動物命名。談管理之前,先要認識牠們,命名便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沒有名字的隨時不被視為生物。所以一提起這位門生,他倍感欣慰,也沒想過自己的書竟可為別人帶來深遠影響。

中途出家卻成終身事業

  常言道「三歲定八十」,許多生物專家都是從小受家庭或環境影響,耳濡目染下和一些物種結下不解之緣。別以為Dickson也如是。相反,他小時候家住木屋區,缺乏娛樂又年少無知的歲月使他閒來捉來一袋數十隻昆蟲,用盡各種方法玩,做不同的「實驗」,如燒死、浸死,看看牠們死亡所需的時間。中學時代即使經常出入山林,也只為了挑戰自己,不會慢慢細看身旁的花草樹木。甚至大學修讀環境科學到米埔做兼職導賞員時,他也很坦白動機純粹為金錢,與興趣無關。不過,世事就是如此出人意外,Dickson在過程中學懂了觀鳥、生態知識,對自然界的靈敏度提升了,終於體會置身其中伴隨而來的安舒自在,「算是在偶然的契機下愛上大自然,好舒服!」

  儘管Dickson推測自己愛上大自然屬「偶然」,多年來參與保育及環境教育的工作卻是主動的選擇。他因着童年經歷,深信只有認識,人才會珍惜所看見的。小時候殘忍對待昆蟲的過去帶領他反省人心深處的罪性,「是否人心裏有罪性,所以喜歡傷害弱小呢?還是因為不認識,所以才不懂珍惜?」故此,他決心成為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橋梁,讓公眾(即業餘愛好者)也能和專家一起協作科學活動,甚至觀察或研究計畫,把看似艱深的科學知識和公眾分享,同時傳遞對待大自然的應有態度。

  Dickson自2003年沙士之後,至今已開辦逾二百個課程,更有學員成為別人的導師,真正桃李滿門。他舉辦課程、講座,透過不同媒體介紹蜘蛛、海洋生態,最興奮是帶隊到田野海岸考察,他不走官仔骨骨的專業導師形象,反而貪玩又貼地,不怕熱又不怕辛苦,在草叢糞便中尋找甲蟲,跪在潮間帶近距離觀察生物和牠們的行為特性,單是本地的海星、海膽和海參等棘皮動物總數便超過一百種。有學員後來到澳洲考教練牌,成為全職潛水教練,除了教授潛水技巧,還會向學員介紹水中生物,遇上不認識的品種還會拍照記錄下來,與他一起討論物種名稱。另有學員外地學成歸來,致力推動環保淨灘行動,Dickson還交棒讓她教授海洋生態班,培養新一代。

  疫情期間港人無法外出旅遊,令更多人參與本地潛水活動,加上科技進步,這兩年間大批屬於本地海岸生態高質素影像不斷出現。出身海洋科學的Dickson,對香港的海洋充滿使命感,有見台灣已出版兩本當地海洋生物的圖鑑,他亦希望有機會為本地海洋物種存留一個記錄,「即使有不起眼不漂亮的生物,但牠們都應該被看見。」

蜘蛛百科

  雀鳥愛靜,帶隊觀察並不容易,且有季節限制。香港冬天不下雪,即使蜘蛛會躲藏避寒,只要花點心思還是可以找到牠們蹤跡。Dickson教授蜘蛛多年,他眼中的蜘蛛又是如何呢?

  一、有母愛:許多蜘蛛媽媽為了保護生下的蛋,即使和人類近在咫尺,人類甚至摸牠們,牠們也不會離開。

  二、奇妙:會偽裝成各樣東西隱藏自己、保護自己,如扮雀屎(鳥糞蛛,Bird-dropping spiders)、螞蟻、樹枝、枯木等等。

  三、美麗:除了平日常見的黑色、毛茸茸外貌,蜘蛛還有金屬色,珠光寶氣,璀燦奪目,如金色、銀色、紫色等。

愛閱讀

一、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

  作者:李承錄、趙健舜

  出版社:麥浩斯

  書中由淺入深收錄台灣南部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等近岸珊瑚礁生物,介紹海岸、沙灘、礁台、潮池、海草床、珊瑚礁生態特性,蒐羅近岸珊瑚礁最具代表性的九百二十八種海洋生物的全彩照片,搭配細緻的手繪圖,協助讀者辨識、觀察這些生物的特徵,並且如何保護牠們。

二、誰抽了海洋的水

  作者:突破書誌

  第二十一期

  書誌以海洋作為主題,多角度探討香港填海、漁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讓讀者認識本地的海洋問題。

三、The Future of Life

  作者:Edward O. Wilson

  出版社:Vintage Books

  作者為世界上其中一位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他推算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或會導致一半的物種在本世紀末消失,有些物種還要是剛被發現,有些則可能有珍貴的藥用價值。作者提出可行而新穎的保育方法,打破保育必然和經濟發展對立的神話,熱切地呼籲全球採取迅速果斷的拯救行動。

動起來!給信徒關愛受造世界的操練

1. 專重人和自然,郊遊遠足時,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2. 每天抽出十分鐘,看看天空或窗外景色,默想造物主的奇妙創造。

3. 選購環保的防曬用品,保護海洋和珊瑚。

4. 避免「跟風」與大量人潮同時湧去自然景點「打卡」,考慮郊野地區的承載力。

5. 若發現罕有生物,拍照上網時別透露詳盡地點,以作保護。

  [本文由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人間學苑」提供]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