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波逐流的大眾


2963 期(2021 年 6 月 6 日)
◎ 每月眉批 ◎ 施德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今,不僅是在荷蘭,而且是在整個世界,不僅是在普通的基督徒之間,而且是在教會的領袖之間,均體現出一種信仰和道德觀上的多元化現象,從而產生許多跨宗派的不同『陣線』。而且,不同陣營之間往往缺少開誠布公的對話。社會學調查的結果表明:總體而言,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基督徒的態度是保守的,而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基督徒是開明的。大多數人介於兩者之間,社會學家稱這中間羣體是『隨波逐流的大眾』,他們也許沒有很深的認信,但常常會認同和服從教會領袖們所提倡的方針。因此,就對這些『隨波逐流的大眾』的影響而言,任何地方的主教團的態度都相當關鍵。如果主教們的態度是保守的,那麼開明派就被逼形成『地下教會』。另一方面,如果教階組織在不放棄自己的監督權(episkope)的同時,對那些開明派的方針採取一種同情的、或至少是中立的態度,相應地,隨波逐流的大多數基督徒就會對開明派運動採取開放的態度,而保守派就會組織地下教會來保全『純粹的』、『正統的』信仰。不難想象,很多國家的基督教會羣體屬於這兩類中的其中一種,但是,關於這個問題最有意義的論述是由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給出的。」

  ~Edward Schillebeeckx(謝列貝克斯),《信仰的理解》

  (朱曉紅等譯),香港:道風書社,2004,頁66

  「關於這個問題,最有意義的論述,是由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給出」,因為信仰羣體習慣從一個屬靈的層面,而不是學術的角度,去自我理解。

  固然,倘若信仰裏面任何事情都從一個學術的角度去研究分析,那確實可能是災難性的。想象將聖靈的帶領轉換成周密的計算、上主的引導不過是隨機的偶遇!誠然,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領會上主深處的心意,並且能說:這是上主的智慧、上主的能力,你們只見到了外表,但我卻看見了隱藏在其中的意義。「誰不知道這是上主的手作成的呢?」(伯十二9)

  更正教宗派林立,早已體現信仰和道德觀上的多元化。然而,學術研究在現實生活中亦有其恰當的位置。從一個社會學的角度,其實任何一個羣體,也不僅是信仰羣體或宗教組織—例如學校、傳統社團、武術宗派甚至商業機構—都必然有誓死捍衞傳統的保守派,以及尋求突破舊有框框、希圖更上層樓的開明派。以統計圖表表達,他們大概呈正常的鐘形分佈:頭、尾兩端的少數分別為保守黨與開明派,中間是游離兩者之間的大多數。

  社會學與心理學的角度,讓我們理解到一般羣眾的心理習性,因而不致太快不恰當地跳到「屬靈」的層面。譬如,香港教會這幾年面對政見的分岐,明顯有其社會學的因素和考慮,因此不宜太快將之提升到一個信仰上的「敵我矛盾」,造成不必要的紛爭甚至分裂。

  對於多數與少數,祈克果有這樣的見解:「真理始終在於少數,少數總比多數強,因為少數一般都是由真正有見識的人組成;而多數的力量是虛幻的,由那些沒有見識的烏合之眾組成—因而,在下一刻(當少數明顯更強時),他們瞬即採納其意見,成為大多數的意見,也就是說,透過拉攏大多數而將它變得毫無意義,而真理則再度回復為新的少數。」

  純粹從常理判斷,數目多寡當然跟是否正確並無任何邏輯關係。但真相的發現和堅持,卻確實往往屬於少數。誠然,主流取態並不一定錯誤—正如祈克果所言,利益所及,大多數人有時也向少數強勁的苗頭靠攏(當然同時會提醒自己不要「跟車太貼」)。只是那種靠攏,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機會主義,基於錯誤的原因,碰巧作了個「正確」的選擇。

  信仰的事情,有能力當機立斷,作出第一身信仰思考、神學反省的,畢竟只屬少數。因此,能夠堅定明確說出自己保守或開明立場的信徒,其實都是相對的少數。大部分的游離分子,各按其心理輪廓(psychological profile)而有所傾向,等待首尾兩端的有識之士為其提供合用的理據。

  強調「純正信仰」的福音派教會,本質上自然傾向保守,開明派也就難以感到賓至如歸;這愈來愈多質疑建制的年輕組羣,亦激發不少右傾信徒起來捍衞「純粹的」、「正統的」信仰。或左或右,在掀起漣漪波瀾的同時,只希望能夠不失合一的遠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