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去,或留⋯⋯


2946 期(2021 年 2 月 7 日)
◎ 每月眉批 ◎ 施德藩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容許港人擁雙重國籍,是當年北京為照顧香港特殊情況的特殊安排。回歸前,尤其是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後,是港人移民潮的高峰。據統計,在一九九零至一九九四年間,約有三十萬人移居外地,當中不少為擁有一定資產的商界或專業人士。為免香港重回祖國懷抱之際出現大量走人、走資,北京決定採取寬鬆政策,除非有關人士自願申報擁外國國籍,否則他們在港不會獲得外國的領事保護權,但同時不會因擁外國籍而按內地《國籍法》自動失去中國國籍。⋯⋯

  倡議此策者,不介意香港人才流失?不介懷多年來匯集百川的香港,變成乾涸之地?抑或看準了這是聚集「新香港人」的良好契機?//

  ~《逝去的諾言》,梁美儀,12/01/2021,《明報》新聞網

  

  自去年初以來,在朋友的圈子中,考慮移民甚至已經付諸行動的,可說冠於過去半個世紀,並且遍及不同的年齡層,情況尤甚於一九八九及一九九七。

  大部分在香港土生土長,過去一直保持審慎樂觀或觀望態度的廣闊中間階層,對政治前景已不再存有幻想。就連我這個已經「嚼蠟光陰無味,旁觀世態、靜掩柴扉」的下崗工人,竟然也經常被問到「你為甚麼仍然留在香港?」問得我啞口無言,腦中一片空白。

  當然,可以想像,這個問題的背後大概是:香港現在的政治環境紛亂到這個地步,還有甚麼值得你留戀?加上大部分西方國家同情港人的處境,因應放寬有關移民政策。那麼既然你還沒有打算走,那就必須有一個充分的理由。

  這是現代人流行的思維方式:我們永遠有選擇!而或此或彼,請給我一個理由。

  自出娘胎,我們就習慣了有選擇。學校不好,我們可以轉校;選錯學科,我們可以轉系;待遇欠佳,我們可以轉工;有更理想的對象,我們可以「換畫」;忍受不了配偶,我們可以離婚;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移民;活得不耐煩,我們甚至可以一死了之。歐美有些極端「左膠」的自由主義者,甚至醞釀立法讓孩子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性別」!無論如何,選擇是我們不可褫奪的天賦權利,誰也別想說服我們事實不是這樣。

  只是誰能保證我們轉了校,出路就一定比不轉校好?要轉多少個系,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和召命?要轉幾多次工,才明白無論去到哪個位置,我們都只不過是頂頭上司的「阿四」?要換幾多次畫,我們才發現茫茫人海,所有的選擇其實都只不過是偶遇?離了婚,才發現問題的根源其實是自己?移民或許能夠改善某些不願忍受的客觀環境,卻可能換來寄人籬下與無聲的歧視。自以為灑脫地自我了斷,世界卻從來沒有在意你曾經存在。選擇了「性別」,卻無法擺脫感情的煩惱!

  事實上,有了選擇,我們仍然可以懷疑這些選擇是不是其實早已被命定。

  為甚麼你仍然留在香港?真相可能是你其實不知道想去哪裏。說到底,你可以逃避動亂、極權,但你可以往哪裏去逃避人性的醜惡、無孔不入的排擠和歧視?你可以選擇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尋找心中的桃花源,但你可以去哪裏逃避現實的夢魘與良心的敲問?你可以到哪裏去逃避生命的虛妄與上主的面容?(詩一三九7)

  我們的上一代都是為了生存和自由來到香港,但正如意大利流亡作家依尼亞喬西洛內(Ignazio Silone)指出,「自由並不是你可以當做禮物接受的東西。在一個簡單的條件下,甚至是在極權之下,人也可以是自由的,那就是他奮力抵抗它。一個人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輕易妥協,他就是個自由的人。一個為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奮鬥,他是一個自由的人。你可以活在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而如果你怠惰、麻木不仁、卑躬屈膝,你就是不自由的,縱然沒有暴力和脅逼,你還是一個奴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