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聖道與聖禮
 堅守召命作見證


2915 期(2020 年 7 月 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有Say講場於六月三日,透過Facebook舉辦基督教網上讀書節目,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分享「變幻時勢的聖道與聖禮」。他直言面對變幻莫測的時局,教會更要堅守召命,努力宣講聖道和施行聖禮,因兩者均能幫助信徒確立基督徒身分,在世實踐天國價值觀。

  趙崇明博士開宗明義指,教會召命是傳福音,呼召人成為門徒,正如馬太福音二十八章記載,要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為其施洗(聖禮),並遵守耶穌的教導(聖道)。他形容,這是耶穌在大使命中給教會的重要呼召,尤其在變幻紛亂的世代下,更要施行聖禮和宣講聖道。

  聖道聖禮 踐行天國價值

  聖道方面,他指香港教會福音觀集中講述靈魂得救上天堂,但在現今社會氛圍和後真相時代下,社會充滿不公義和痛苦,如福音聖道只談將來,則難以回應現實社會。他以登山寶訓中論姦淫為例,強調這不單是個人道德問題,而是針對當時社會上對女性不公的休妻文化,闡明只有犯姦淫才可休妻,可見登山寶訓有其公共性。因此,他認為登山寶訓正是呼應天國的價值觀和政治倫理,要信徒在世上為鹽為光,實踐耶穌的教導,所以牧者宣講聖道也應關心社會,尤其在艱難的世代下作美好見證。他續言,耶穌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間,祂成了世界的一部分,福音書亦記載祂除了言教也有身教,因此真理不是一種抽象的觀念,故牧者宣講聖道外亦要以行為表現出來。

  聖禮方面,他認為聖禮不僅僅是儀式,也能帶領信徒面向世界,建構天國公民的身分。他解釋,教會是呼召人從「外面」世界進入教會,就像門徒般需捨了網、船、別了父親跟從耶穌,可見信主是要離開世界的文化、價值觀或生活形態,進教會學習天國的價值觀。他又言,加入教會便是天國子民,部分崇拜完結後設差遣禮,差遣信徒在外宣揚崇拜中得着的聖道、聖禮,因此返教會不只是為靈性祈禱,更要以身教言教在外作見證。

  此外,他又解釋洗禮一詞,其原因具有宣示效忠的意思,即基督徒受洗不只是入會儀式,更是在眾人前宣稱唯獨承認上帝是主是王。因此,初期教會在羅馬統治下,信徒被要求將羅馬君王看成上帝般參拜,故不少人認為自己已接受洗禮,不可效忠二主,最後寧死不屈。「威權管治下,信徒有很多恐懼,但教會要繼續透過聖禮、聖道,堅守唯獨效忠上主的立場,這十分重要。」

  至於聖餐亦為聖禮之一,他表示聖餐本身具有公共性,領聖餐時不應只反省個人的罪,更要記念社會上的不公義和集體結構性的罪,如貧富懸殊等。部分教會在聖餐禮後,將食物與社區共享,實踐聖餐背後的公共性,這也是信徒一般較易忽略的部分。

  艱難處境 深信耶穌同行

  回應今天社會處境,趙博士引用以馬仵斯路上的記載勉勵信徒,指兩個門徒擔心被政權迫害而面帶愁容,雖然在路上遇見耶穌,但卻眼睛模糊,未能認出祂。他形容,當時門徒的心情與香港基督徒相似,港人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令人不安的事永無休止,看不到盡頭。但他表示,耶穌主動與失落的門徒同行,聆聽他們心中的憂慮和恐懼,又講解聖經令他們心內火熱。他坦言,自己也曾試過軟弱乏力,難以在困難的環境下鼓勵弟兄姊妹,這段經文讓他明白在黑暗的路上,更需要上帝的道挑旺乏力的生命。

  聖經記載,隨後耶穌與門徒進屋,用餐時向他們施行聖餐,門徒眼睛便開了和認出祂來,耶穌突然就從他們眼前消失。他提醒,耶穌要信徒學習,人生在世不應只靠肉體上的眼睛,更要有屬靈視野,尤其在艱難日子中,仍要「看」到及相信耶穌在場。趙博士分享經文的啟迪:「我們要看到耶穌今日仍與我們同行,與我地行一條很難的路,叫我們不要忘記上帝是歷史的主,不要忘記歷史中上帝的作為、救贖、恩典,祂的應許會一一兌現。」

  他補充,耶穌身體的撕裂凝聚了一羣人,所以領聖餐代表信徒在基督裏成為一體,縱然教會內存在紛爭,信徒因政見不同而產生撕裂;但聖餐精神再次凝聚他們,使信徒能為上帝的緣故,和而不同地行走艱難的路,繼續傳揚聖道聖禮。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