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賞畫+聽歌


2883 期(2019 年 11 月 24 日)
◎ 閱讀馬拉松 ◎ 幻澄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有次跟同事談到我的詩作,我提到朋友都不怎樣給我回應,難掩失望之情。她說:「其實不是不想回應,而是不懂得回應。」這給我一個很好的提醒!讀詩是怎樣的一回事?如何寫成一首詩?就以我的一首短詩來談談吧。

  

  〈鏡〉

  

  明鏡黯淡

  下來

  傾瀉了

  滿地的晶瑩

  

  鏡裏

  街燈未照

  鷹在飛

  軌跡游移

  在鏡內

  鏡外

  於鏡的深處

  

  碎片中的人在漫步

  鏡片裏的帆未啟航

  

  (備註:這首詩曾刊於《聲韻詩刊》總第31期,2016年八月)

   我大膽地將這詩給不同羣組,想多收一些回應。讀者提出的問題是:詩人(我)在甚麼地方?大都很關注詩中的實景,我倚在窗前看風景嗎?我望着汽車的倒後鏡嗎?為甚麼帆會出現在陸地?

  其實,作詩時,常常會借助實物、景物、環境,去營造一幅或多幅圖畫(用文學術語來說,一個或多個意象),來呈現一些心思、心情和心境。那些實物或景物不一定真實存在,也不需要啊。重點是在想像裏構圖,再透過文字演繹出來。寫詩,就是用文字來畫畫。而這畫作是繪形又繪聲的。為甚麼?因為詩歌也是音樂的一種啊!

  字詞本身有其音調,組合起來後,產生韻律和節奏。所以世上有詩歌朗誦會,讀完聽完再交流。有些詩人,讀起詩來,像演戲一樣,不論語氣和表情都很傳神。有些詩人讀詩時,就能在平穩中帶出起伏,深情裏滲出餘韻。

  這首詩是先用手機在現場寫的,當時我身處香港仔海濱公園,獨自在雨後的黃昏散步。不知怎的,心境跟外在環境感覺融為一體,在公園長櫈坐下來,在手機屏幕上即席揮毫,將片言隻字先記錄下來,回家後再整理、構思。讓我揭曉作〈鏡〉的歷程吧。

  

  明鏡黯淡

  下來

  傾瀉了

  滿地的晶瑩

  

  鏡裏

  街燈未照

  鷹在飛

  軌跡游移

  在鏡內

  鏡外

  於鏡的深處

  

  雨後遍地的水窪,就像多面鏡子,映照着周圍的景色,包括街燈和鷹,平常的景物,透過這些鏡子去細賞,就是不一樣。這些倒影,吸引人去細看,也給人看不透的感覺。數隻鷹自由的進出鏡子,那動感既有趣,也很有意思,正如我們想用一些方法去掌握一些事情,只是任何妙計都是有限的。當鷹飛得遠,鏡中的牠縮得很細小,我覺得牠就像去了某個深處,正如我們時有摸不透的情況,總有些奧祕之事仍未揭開——「街燈未照」。

  

  碎片中的人在漫步

  鏡片裏的帆未啟航

  

  好幾位讀者很喜歡這兩句,其實作為尾句,它們正是全詩的結語,有畫龍點睛之效。「碎片的人」真是本人,漫步成詩真有其事,碎片不單是地下雨水造成的鏡子,也指向詩人心靈裏的破碎,她欲行又止,想揚帆而又未起帆,時候和機會尚未到吧。現場真有其帆,但不是真帆船,而是作為布景的假帆船,皆因這裏是香港仔海濱公園。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