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82 期(2019 年 11 月 17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回想在紐約生活的日子,市面感恩節的節日氣氛不下於聖誕節,店鋪開始減價季節直至年底、各人到處購物、買禮物、準備豐富的感恩節晚餐,當時作為貧苦學生,也與室友入鄉隨俗,合資十多美元一嚐感恩節火雞,它體積龐大,加上火雞內有大量的配料,二人終於合力把火雞變Cold Cut三文治才可以在一星期吃完。紐約的感恩節另一個特色是「梅西感恩節大遊行」,一個個巨大的吹氣卡通人物升上半空,隨着巡遊的隊伍從中央公園走到梅西百貨公司,三個小時走了三十多條街道,兩邊路旁一家大小的觀眾最開心的當然是小朋友,等待自己心愛的卡通人物出現,這個超過九十年的傳統代代相傳,不少爸爸媽媽自己每年也是從這巡遊一路走來,現在抱着自己的小孩繼續分享自己童年的喜悅。
第一次認識感恩節是小學時候,學校有一個規定是要求每位學生從家中帶不超過二十元的食物回校,學校收集後,會放在教會感恩崇拜的壇前,再透過福利機構派發給有需要的人,我們大多數都會買罐頭用花紙包好帶回學校,那時是第一次有分享的概念,心中也希望公公婆婆也會喜歡自己愛吃的糖果餅乾。
十一月底是秋收的季節,農村社會當然要感謝上天賜有良好天氣,得以豐收,現代社會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順暢與否,當然跟天氣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常存感恩的心不會因為時代轉變而消失,相反現代人常因過分「想當然」而失去感恩之心,正如每到節日我們都期望能跟家人一起共度一同分享,這樣簡單的期盼如能實現,都已非常值得我們好好感恩。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詩一三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