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74 期(2019 年 9 月 22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曾有「藍絲」的海外教友質詢香港的教會為何開門給示威者入內休息,指責這等同窩藏罪犯;又有「黄絲」的怒斥香港教會領袖多傾向建制,立場模糊,言論和稀泥如同廢話。例如早前本港三大宗派代表謁見特首,海外教友有拍手稱好,也有惡評為仰人鼻息,向權貴哈腰。
移民海外,入籍成外國公民,本是人權,該予尊重。只是既已選擇離開本族父家,還牽腸掛肚,日夜盯着手機上網,或時刻收看香港的電視新聞,廢寢忘餐地留意香港社會的一舉一動,人生就未免太沈重了。當然這多數發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才移民海外的港人身上,如果是更早移民的,早已完全「歸化」融入了當地社會,對「故土」就少了這份矛盾重重的情懷。
筆者有好些海外朋友,有在星馬、有在北美或澳紐,已是第二甚至第三代海外華人,他們當然知道香港近月的動盪,也常在臉書或WhatsApp問候,字裏行間看得出他們是衷心的,但幾乎沒有隻言片語是指責港府或示威者。我十分感激他們的關心,真的猶如雪中送炭。
反而是因九七問題而選擇移民的一羣,因種種原因未能完全融入當地文化,對香港反為有一分糾纏不清的情意結。早前就有一位曾是「名嘴」的海外學者,因在加拿大華人電台發表對香港近月事件的評論,一石激起千重浪,最後要黯然引退。
青年團契時代唱過一首詩歌名為《主既賜恩光》,其中一句至今仍記憶猶新,就是「各照自己地方本是應當」。真的,人生苦短,人的力量也很渺小,我們若有幸能發光,照亮在自己所處的方寸之地,已很不錯。若選擇移民他國,就應投入其中,做他國忠誠的國民,在那裏發光。至於幾千公里外的是是非非,自有留守該處的人在那裏發光,衷心為他們代禱,寄以誠摯的問候已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