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崇拜敬拜本質
 反思教會公共見證


2858 期(2019 年 6 月 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遙距教育課程已於五月十八日,於該院應用神學教育中心舉行「敬拜生活就是『教會公共見證』」專題講座,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社會倫理)助理教授禤智偉博士指,教會本身有獨特公共性,其中崇拜中的公禱更是教會具體的公共見證。

  談到崇拜或團契生活,不少人都會聯想起「你們不可停止聚會」的金句(來十25)。禤智偉博士解釋,經文並非批判因懶惰而沒有返教會的信徒,而是針對一些經歷過上帝真實卻離開教會的人,他們因各種原因與弟兄姊妹疏遠,甚至完全斷絕團契相交。今天,教會團契是為了彼此建立生命,造就服侍,「所以不可停止聚會的意思,是你們不可停止常常聚頭碰面相交,而要經常一起生活,實踐福音。」

  他比較崇拜與敬拜的分別,前者必須與其他基督徒一起進行,後者卻可以單獨進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為主而活也算是敬拜。因此,他形容主日崇拜是 “Worship Service”,即會眾集體敬拜作為對上帝的事奉,離開教會後便是“Service Worship”,即以服侍鄰舍作為對上帝的敬拜。

  崇拜非宗教服務 應由衷獻上感恩

  他先探討崇拜的本質,指許多信徒以為崇拜是教會提供的宗教服務,會眾只是安靜享受詩歌和講道的出席者。他直言,這種顧客心態扭曲了崇拜本質,因為每個人都是崇拜參與者,須與其他肢體一起事奉,展現何為基督的身體,所以會眾並非崇拜中被動的觀眾。此外,崇拜的心態尤其重要,他表示耶穌基督為人付上重價救贖,人應常存感恩,以敬拜事奉去榮耀祂。因此,崇拜並非為了履行宗教責任,而是基督徒受了恩典後,由衷及歡欣地在崇拜中獻上感恩,「上帝本來不需我們去榮耀祂,因為只有祂才能榮耀自己,但偏偏祂悅納我們不配的敬拜,讓我們可用微小的事去榮耀祂。」

  禤智偉博士遂引述希伯來書十三章一至六節,講述何謂被敬拜充滿的人生,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榮耀歸給上帝,當中包括常存愛心並接待旅客、記念遭遇困苦的人、婚姻忠貞和不貪戀錢財等。然而他認為,崇拜與日常生活行善同樣重要,因為崇拜能塑造信徒學效基督品格樣式,讓他們在教會外實踐信仰,但人無法單靠好行為而取悅上帝,故必須回到上帝前支取恩典,再次領受差遣和託付。所以,基督徒不應將教會和日常生活切割,既要恆常聚會崇拜,亦要在生活中榮耀上帝。

  禱告需配合牧養 凸顯教會公共性

  有言,基督徒應走出教會四幅牆,在社會中爭取話語權,否則便覺得信仰被「困」在教會中。禤博士對此說法有所保留,他認為,問題源於部分信徒未有將信仰實踐在生活中,甚至將信仰「預設」為私人領域,彷彿在社會和教會間築起一道隱形的圍牆。他強調,教會和信仰有其獨特的公共性,因教會是世上的鹽和光,信徒本身已有鹽和光的特質,自然可在社會上發揮出來,毋須刻意去追求「公共性」。

  他舉例,初代基督徒不隨波逐流,以與眾不同的方式過活,正好體現了教會的「公共性」;而敬拜生活對世俗的貢獻,在於打破了政客、世俗鼓吹的虛假盼望,挑戰世俗觀念不能為世界帶來救贖。此外,即使社會訂下公義制度,同樣須倚靠一羣追尋和曉得公義的公民以公義原則過活,制度才不會變質。「所以一個公義的社會,最需要是一羣有公義、得勝的公民,根據信仰,只有從正確敬拜中才能發現真正的公義。其實崇拜本身已是公義的實踐,因為崇拜是將上帝應得的歸給祂。」

  他又指,崇拜中的公禱就是公共見證,因為公禱反映教會對羣體、他者和世界的想像,過程中基督徒要彼此代求,更要學習為社會、世界祈禱,「這是耶穌在世的榜樣,更是祂對教會的吩咐。」他補充,公禱代表全教會向上帝宣認願彼此同工,更願獻上資源時間被上帝所用,順服其旨意;所以不論禱告對象是誰,均須伴隨行動,以牧養關懷作支撐。「如果真的可以恆切地,為世人眼中沒有價值的人代禱,並伴隨牧養行動,這樣還不是教會最具體的公共見證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