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柔軟 更憐憫


2820 期(2018 年 9 月 9 日)
◎ 心靈絮語 ◎ 王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面對後基督教世界,「基督徒們需要在對他們愈來愈不友善的社會中,學習成為一名基督徒。」(恩格爾哈特:《基督教生命倫理學基礎》510頁,孫慕義主譯),這不僅需要勇氣,而且要求人們在面對希望被延遲時,要有愛好和平的聖愛,必須以愛,而不是暴力作為教育模式。

  這不是一時一處,處處皆然。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成為基督徒。

  暴力的誘惑無處不在,而且以言語、姿態或冷漠、疏離等隱性的方式存在。恩格爾哈特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神學的發展應是個人的成長,這種成長是透過對上帝的信仰、愛鄰舍尤其是道德異鄉人之間的愛,逐步擴展到每一位接受恩典的人。

  這種愛,常常是與眾不同的。某天,法蘭西斯到達一個小鎮的廣場,受到人羣的追隨和擁戴。鎮上的修士也來了,他的生活不檢點眾人皆知,大家都在看聖法蘭西斯怎麼做。指責醜聞?含糊其辭?避而不見?大家都在看好戲。然而,只看見他走上來,跪在泥地上,親吻修士的手,僅此而已。

  這一幕,讓人想起撒該的故事。眾人等着耶穌去譴責樹上的撒該,然而耶穌卻走向他,叫他下來,撒該別無選擇,深深地被憐憫降服。十五世紀神祕主義者艾哈克寫道:「你可稱上帝為愛。也可稱祂為良善,但是上帝最貼切的稱號是憐憫。」

  聖法蘭西斯在他人生將近的時候,折了兩根樹枝,分別象徵琴和琴弓。他一生的旋律如此優美,即便是謙卑如樹枝,亦能演奏出美妙的天籟之聲。他的言行舉止,如琴弦撥動,從心底湧出的降服。

  新的學期,整裝待發,願我們更敞開、更柔軟、更憐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