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寬恕」


2820 期(2018 年 9 月 9 日)
◎ 信.道.靈.心 ◎ 陳錦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自從#me too影響所及,在香港的基督教界也出現過爆料潮,最為人詬病的可能是有教牧領袖要求那些聲稱被侵犯的受害人以寬恕的心胸去原諒那些涉嫌侵犯他/她們的加害者。本欄新一輪的對話並不是性侵,而是想跟讀者探討「寬恕」這個題目。

  沒有多少個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概念能得到主流心理學的重視並加以研究,「寬恕」是極其罕有的例子,近年有相當多與之相關的研究及不同類型的活動出現。尤其在人與人、人與羣組、與及羣組之間的衝突,及在個人成長與健康心理發展等方面。當解決衝突,或個人心理發展到一個死胡同時,有時是需要透過寬恕才能走多一步。

  非洲中部的盧旺達(Rwanda)是實踐寬恕的最好例子。一九九四年該國曾發生種族屠殺,導致約有一百萬人被殺。新政府上台之後除了找出真相,承認事實,追究責任,懲罰涉事者外,亦與教會及社區推動寬恕計畫,涉事者若能真正向受害人及家屬尋求寬恕,承認過犯,參與重建社區的話,可以獲得減刑。計畫成效斐然。其中一項重要的成績是讓受害人得到平安和減輕他們憤恨的情緒。而近似的計畫,亦在鄰國烏干達(Uganda)取得成功,令國家重建。

  寬恕看似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否甚麼情況都可以應用的呢?在公義得不到彰顯,受害者仍覺被傷害時,第三者可否要求受害人寬恕加害者呢?當受害人因未感受得到公平對待而未能寬恕,他/她這種拒絕寬恕加害人的態度又是否值得同情或寬恕呢?曾經有一套韓國電影《密陽》,當事人申愛因丈夫不幸離世,帶着獨生兒子來到丈夫故鄉密陽想重新生活。但不幸的是兒子被綁票,犯人被捉拿定罪及服刑了。申愛在一次福音醫治的聚會中認識及接納上帝,在信仰中重生。之後她在教友的勸阻下堅持要到監獄與兇手會面,並想將這饒恕及赦罪的福音傳給兇手。當她見到兇手時,這位囚犯告訴她,自己在獄中已經懺悔接受福音信主,上帝已經赦免他這個滿身罪惡的人。面對這個事實,申愛崩潰了。申愛真的寬恕了兇手嗎?她問:「為甚麼上帝也會眷顧這樣的罪人,為甚麼上帝比我先原諒了他。」申愛這種對「寬恕」的理解和態度,又藉得同情和寬恕嗎?故事跟着向另一個方向發展,這裏不贅。最後是當兇手的女兒來到申愛面前尋求寬恕時,申愛才正式得着重生。

  寬恕似乎並非單一的行動,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在公義、懲罰、懺悔、改過;以及寬恕自己等因素的互動之下才可實踐出來。

  陳錦權(信義宗神學院心理及輔導科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