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土地神學
 回應以巴衝突


2817 期(2018 年 8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 電郵推介 電郵 :: 臉書推介 臉書 ::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於七月十四日,假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舉辦「聖經與當代世界系列」信仰文化講座第三講,講題為「聖經X以巴衝突」。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余達心博士從舊約聖經中,以土地神學討論以巴衝突及回應當地政治情況。

  在講座開首,余達心博士引用了舊約聖經神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ueggemann﹚的著作《The Land : Place as Gift, Promise, and Challenge in Biblical Faith》,當中提到「土地」是舊約聖經很重要的主題,他認為土地這個主題不但停留在舊約聖經的處境,更可成為以巴衝突的啟示。

  土地與生命結連

  他指出土地與生命有着重要的關連─上帝把亞當、夏娃放在伊甸園開始,人的生命便由土地而來的,可見土地是人類植根之所在,只有在安穩的土地上,人格才能完整地發展。他表示,當中所指的土地包括空間(space)和地方(place),若只有「空間」未能令人完整發展,反之「地方」才是生命的展現所在,把社羣、信仰、價值、傳統和歷史結集在一起,故土地所提供的條件應可承載所有生命的發展。

  余博士進一步提出,猶太人在歷史中聚居在不同的空間,但卻活在他人建立的傳統和體系之中,並無屬於自己的地方。他認為布魯格曼提出的神學思想正正支持以色列復國,獲得屬於自己的地方;而猶太人深信上帝在土地上的承諾與實現,正是舊約神學的一條主線。他表示,以色列民族常經歷被賜予和失去土地的歷史,在有地與無地的交織之中,地和生命的管理才是關鍵所在。他解釋,生命的管理和地的管理不能分開,因為土地是恩典的禮物,包含着上帝的恩情和對生命的期望。因此,失敗的土地管理代表將土地視為自己的戰利品,不以土地為恩典,忘記了生命的價值和使命,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而獲得土地。

  反思神選民身分

  然而,以色列民是土地管理者,必須緊記歷史和知道自己的身分,但卻不等於要排去異族,更重要的是持守律法,行公義好憐憫,以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因此,余博士指出神學家布魯格曼在書中主要批判以色列作為選民的表現,認為以色列身為選民,理應留意巴勒斯坦人的人權保障是否乎合公義和人權。

  他續言,上帝應許以色列為選民的身分不會失去,但上帝恩賜的土地卻可以失去,即使可以無條件得到土地,但卻有條件去保留。「你們若違背耶和華──你們上帝吩咐你們所守的約,去事奉別神,叩拜他,耶和華的怒氣必向你們發作,使你們在他所賜的美地上速速滅亡。」﹙書二十三16﹚當中聖經提到的「若」是很重要的一環,這個「若」是包含了選擇和行為,也呼應了人類應如何管理土地。

  他又強調,上帝並非只揀選以色列民,同時也看顧其他民族,如今所有基督徒也是上帝的選民,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在這一切之上,惟有公義才能帶來和平,身為選民便要實踐上帝的公義,作萬邦之光,因為不公義只會產生出暴力。由此可見,不同族羣都是上帝選民,應共同發展土地,互相尊重,遇上衝突時不應以戰爭方式解決。他最後引用Victor Maag的說話「History ends in the possession of Land—sedentarization as a grave sin.」寄語別再把眼光只放在土地的擁有上,更重要的是實踐上帝交託人類管理土地的使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




Card image cap

聯會歷史文獻

連結瀏覽
Card image cap

「香港基督教醫療服務發展歷史」

連結瀏覽
Card image cap

「基督教與香港」講座

連結瀏覽


《基督教週報》版權所有
地址:九龍聯合道140號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大樓
電話:23374171 · 電郵:info@christianweekl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