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本地普通話事工
 調查助制訂牧養方向


2805 期(2018 年 5 月 2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隨着香港回歸祖國,中港兩地交流頻繁,不少新移民前往教會聚會,教牧應思考如何制訂牧養方向,應付持續增加的普通話羣體。福音證主協會已於五月九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活泉堂舉行中國事工四十五週年講座暨「香港教會本地普通話事工調查」報告,發布本年初進行的調查結果和建議。

  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本港能說普通話的五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由二零零六年的40%增至二零一六年的49%。有見本港普通話羣體持續增加,福音證主協會於本年初透過電話、問卷、網上表格,成功訪問五百九十五間本港以粵語為主的教會。

  教會應設立措施 支援普通話羣體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呂慶雄博士指,受訪教會中接近60%(三百三十九間)稱過去一年有普通話為母語者進入教會聚會,5%設有普通話崇拜,約10%在崇拜中設有普通話傳譯。據調查所得,大部分參加普通話聚會者均為新移民,其次是旅客和留學生,這些羣體背景包括跨境學童家長、街坊,或與學校合作而認識教會等。他又指,受訪教會中約三成表示設有外展事工接觸普通話羣體,如福音預工、兒童託管班、探訪家庭等,大部分均有普通話羣體參加教會聚會,至於沒有相關事工之教會,前往聚會的人數比例相對較少。另外,調查發現事工經費跟教會歷史、聚會人數、宗派及地區沒有關係,惟教會規模則與普通話羣體出現比率成正比,即羣體較大機會出現在大型教會中。

  呂慶雄表示,數據反映普通話羣體透過親友或自來者,參與教會聚會是必然現象,教會應設立相應措施,例如崇拜傳譯、新移民適應小組及粵語學習班等,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和教會;同時了解他們生活上的真實需要,給予適當的支援。

  差傳事工常忽略 先放下審判角度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總幹事劉卓聰傳道以宣教角度回應,他指本港跨文化事工主要針對印尼、尼泊爾、南亞裔及難民等,卻甚少提及普通話羣體。「他們是常被忽略的羣體,未必在宣教中將他們分類為『最少聽聞福音』之羣體,也不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宣教事工)。」因此,他認為普通話羣體最常被忽略,若持續下去,差傳事工必定欠缺完整的方向。

  他分享經驗,指新來港人士主要面對中港兩地的文化差異,加上常出現「老夫少妻」的現象,夫妻關係欠佳,結果造成無數破裂家庭。近年,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參與服侍性工作者及打擊人口販賣工作,走訪區內多間色情場所。他指,服侍過程中發現接近九成性工作者都來自內地,她們普遍沒有特別工作技能,又因語言障礙或缺乏支援,未能融入香港生活,部分更因失婚須獨力照顧孩子,故投身色情行業。他籲信徒不要以審判角度看待她們,而是了解其限制和困難,盡力給予支援。

  牧養新移民經驗 安慰孤單的心靈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總會總幹事羅錫堅牧師開宗明義指,牧養新移民最重要是滿足其需要,讓他們感到關心和被愛,過程中尋找福音的切入點。他分享十多年前,在加拿大教會開展普通話事工服侍華人,當時新移民需要尋找工作,又要適應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更要面對人在異鄉的孤單心靈。有見及此,他開辦多個職業講座,由專人教導應徵及撰寫履歷技巧,又在英語崇拜中加入普通話即時傳譯,讓新移民藉此學習英語。羅牧師續言,他會於傳統節慶舉辦華人餐宴,試過數百人一同愛筵,隨後舉辦佈道會,既可傳揚福音,亦可安慰孤單的心靈。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傳恩堂堂主任江惠明傳道指,教會成立時已有服侍普通話羣體的異象,故一開始便設立普通話崇拜。她表示,新移民姊妹大多忙於照顧家庭或孩子,每天只有早上較為空閒,因此她與同工把握機會,定期到附近公園接觸她們,建立關係後邀請她們回教會。由於她們生活單調,加上工作繁忙,較少會離開所住地區。因此,教會早前舉辦了行山活動,對象為新移民姊妹及其家人,盼望藉活動享受天倫樂,同時讓她們感受到教會弟兄姊妹的關心,沿途更有機會作信仰交流,使家屬也得聞福音。惟她坦言,事工不會即時看到果效,「我們期望她們信主後,將來返回老家或其他地方,也能成為『宣教士』,繼續將福音傳開⋯⋯我們相信福音的種子會留在她們心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