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基督教文字事工發展
 屢仆屢起造就信徒靈命


2799 期(2018 年 4 月 1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會文字工作自西方宣教士入華以來,經歷無數風雨,曾造就信徒的刊物一一停刊,同時又有新刊物創立,此起彼落為信徒提供靈糧,一直發展至今。歸正福音事工(R.E.M.)於三月二十七日假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堂舉行「教會文字工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講座,台灣《校園》雜誌前主編吳鯤生傳道細說基督教文字事工的發展。

  談到宣教士在華的文字工作,最著名的可說是由西方宣教士主辦的《萬國公報》。他直言該刊自一八七四年創刊後,坊間反應一般,直至中日爆發甲午戰爭,中國遭受極大打擊,知識分子有感需要汲取新知識,故開始閱讀《萬國公報》。他表示,當時《萬國公報》已默默經營了十多年,忽然受到注意,銷量更急增十倍,對於當時社會主要有四大貢獻,包括啟發新思想、推動政治革新、促進教育和革新刑治。

  他坦言,宣教士來華初期,於醫療、教育和出版方面確實有文明優勢。例如宣教士馬楷醫生曾於十九世紀末到台灣宣教,將西方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到台灣,更於數年間建立多個傳道地點及栽培傳道人等。然而,宣教士的文明優勢難以延續下去,他以十九世紀內地出版業為例,不少中小學教科書均由宣教士創辦的出版機構出版,惟隨着一八九七年商務印書館創立,基督教出版機構慢慢「讓位」,後來甚至無法與本地出版機構競爭。

  吳傳道續言,一九四九年為歷史大轉折,當時內地政局動盪,不少文字出版機構結束經營,部分重要出版社則遷至香港。據悉,在一九四九至六三年間,港澳基督教出版作品已遠超台灣,其屬靈刊物更餧養了台灣及東南亞地區。至於一九八零年代後,他形容神學學術期刊羣雄並起,聖經新譯本及詮釋本逐一面世,港台、東南亞、北美不斷有新期刊誕生,同時亦不斷有刊物停刊,屢仆屢起。

  他憶述,一九八五年時,新書第一冊出版約三千本,時至今日,大部分新書第一冊只出版約一千本,但他否認基督教文字工作大勢已去。「基督徒人數增加,但買書的人減少,當然也有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書種增加了很多。」他稱,至今仍有不少人愛閱讀書本,有研究亦發現,閱讀電腦上的文字不但比紙本多花費時間,理解程度更明顯下降,可見書籍仍有其存在價值,未來「網絡」和「書」應該共創雙贏,互相補足。

  推動基督教文字事工方面,他認為教會應不斷舉辦「小型讀書會」,網絡閱讀較適於輕薄短小類作品,如要閱讀較厚書籍則應使用紙本,且需以四至八人小組進行,提高自律性和約束力。此外,出版方向不應只介紹基督教,可由基督徒執筆撰寫其他學科的書,如心理學、社會學概論等,並恰如其分地融入基督教的觀點,教會可反思如何從中提供幫助。未來,他建議可籌設基督教出版博物館,收集二百年來的珍貴出版品,同時編寫教會文字工作史略,並舉辦各種小型徵文比賽,提升信徒閱讀和寫作風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