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與美漂


2784 期(2017 年 12 月 31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年大量內地學生來港升學,雖然香港同是中國人生活的地方,但對所有離鄉背井的內地生來說,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語言障礙、生活差異等適應問題,都會導致他們有漂泊流離之感,因而便有所謂「港漂」的產生。

  筆者也有在美國紐約念書的經驗,曾有「美漂」的體驗。當二十多年前還未有互聯網的時代,難以得到家鄉的第一手資訊,只能透過當地華文、華語媒體了解遠方的少許消息,紐約都已算是多種族的大城市,但畢竟華人在西方社會都是少數族裔,要接觸較獨立、持平的華文媒體更是談何容易,如有要事跟家人溝通只有打昂貴的長途電話,初到異地還沒有家居電話,要到街上在公眾電話亭使用電話咭致電回家,逐秒計只能匆匆談幾句便要掛上,此情此景親身感受到漂泊流離之苦。

  紐約還好有一條叫唐人街,不要說華文報紙,所有華人所需都應有盡有,但都只是一星期到週末才去一次,「補給」一星期所需的物資,週日還是要回到美國的主流社會生活,所以在異地生活如能在他鄉遇故「滋」,一嚐久別重逢的滋味,無論是温在心的豆漿也好、充滿回憶的港式奶茶也好,這些甘露都能滋潤這「懷鄉枯木」,然而一般的唐人餐館為了迎合外國人的口味,都會把「唐餐」做得較甜較酸,如所有菜式都會以「咕嚕肉」式烹煮,所以當然不是我們真正唐人的「那杯茶」,不合我們口味。

  身處異地當然要找些同聲同氣的同鄉作自己的生活圈子,所以會到華人教會聚會,由於華人的圈子不大,總會遇上一兩個「他鄉遇故知」,不過,如只在華人的圈子活動,則難以融入主流社會,更難適應當地生活,所以目前內地生的港漂其實比沒有互聯網年代已幸福得多,起碼通訊及接收資訊方面都已比以往大大改善,但最重要還是自己是否願意投入異地的主流社會,無論語言、生活習慣及擴闊自己的生活圈子,都可能要相應調整,這樣才不會在異地中有孤立無援之感。

  無論我們何時身處何地,上帝總看顧。「惟祢永不改變;祢的年數沒有窮盡。」(來一12)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