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壇的社會學


2770 期(2017 年 9 月 24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曾遇過一位正申請入讀神學院,準備將來全職事奉的二十餘歲青年,閒聊中問他近幾年讀過甚麼書?他想了好一陣子,說出了一本宗教書籍的名字,引起我興趣問他這書的內容,他靦覥地回答,只是翻閱過幾頁。

  我曾告訴教會一些朋友關於這件事,他們不約而同的叫我不要強人所難,說這一代青年人多是這樣,很少再讀實體書,他們的知識多從網上得來。他們又說難得這位青年人有心事奉,勿太苛求了,他入了神學院也許有所改善。

  這正是今日香港教會要面對的「實況」(不敢說是「危機」)。這一代的神學生少讀印刷本的書籍,他們屬於手機網絡時代,沒有太大耐性看文字,大部分的「學問」都是網上得來。有的美其名的說少買實體書是因為這才夠「環保」,是為了拯救地球資源。他們的書桌只有一台電腦,平時出街只帶一部手機,書本對他們來說,不合時宜。

  二、三十年前或更早之前的神學生多不是這樣,他們對書本趨之若鶩,一有時間就跑到基督教書店打書釘。當時九龍塘界限街有間基道書樓,裏面設有英文部,不少神學生都喜歡到那裏找尋心頭好。除了釋經、神學、教會歷史、人物見證,有時也涉獵其他範疇的知識和學問,有的鍾情於文學,便看張曉風或杏林子;對歷史有興趣,會讀錢穆或余英時;嚮往哲學的,會找殷海光或李天命的書。

  講壇要扎實,言之有物,有血有肉,非經多年的浸淫不可。首先必須有相當的中文修養,懂得用詞遣句,或起碼具備如翻譯所需的「信」、「雅」和「達」。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中、小學的中文教育還不錯,老師的水平高,課本教材也好,所以那日子的神學生,中文底子相對較高。

  其次,講壇要好必須先寫好講章。早一輩的傳道人多寫講章,是一頁一頁,一字一句的寫。寫講章是一個很奇妙的操練,你一下筆寫,就比較容易篩走了文字的沙石,這樣當你拿着講章去講道,說話也流暢簡潔得多。新一代的傳道人多不肯寫講章,用原稿紙書寫早已被視為落後,在電腦打字列印出來其實也不多,無怪不少講道多冗句病句,段落不清,語意不明,連主題也如霧裏看花。

  講壇的興衰是社會文化的縮影。現代信徒期望講壇「娛樂化」一些,講員也學外國教會的「名嘴」,兩手空空的上台,不錯是有「笑位」也有「福音位」,只是會友聽完了,也是空空的離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