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真的可以追尋?


2769 期(2017 年 9 月 17 日)
◎ 信.道.靈.心 ◎ 莫鉅章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鋪天蓋地的娛樂資訊,是香港生活的重要部分,似乎人人都想快樂地過日子,旅遊、美食、名人生活點滴等資訊,是隨手可得、讓人立刻開心起來的途徑。若生活中只有快樂,豈不是理想達到了?

  哲學家Robert Nozick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提出「快樂機器」(Pleasure Machine)的實驗。參與實驗的人,要想像一部機器,是只會帶給人開心快樂的感覺,完全沒有負面情緒的;想像好了,他要回答這問題:你想跟這機器連線嗎?沒有想到,在美國這樣追求個人快樂的國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最近,收到一份研究報告的摘要,是一個推廣第二波正向心理學的課程電郵。研究員嘗試了解,人在追尋正向價值和人生的過程中,如何與負面情緒互動。報告環繞一個人生階段開展—養兒育女。

  報告的前題,是絕大部分夫婦,都期望生孩子會帶給他們快樂。奇怪的現象是,孩子出生後,隨之而來的壓力—開支大了、睡眠不足、體能下降、生活失衡等—非常大,令新手父母的婚姻滿足程度插水式下滑;社會心理學家Roy Baumeister也指出,在美國,成年人的人生,在兩段時間最快樂:一是由新婚至第一個子女出生前,另一是最後一名子女搬出、至配偶離世前。這些是普通常識,是夫婦在懷孕前已經可以知道的,若他們追尋個人快樂,不生育下一代其實比較合理!

  可見,有更重大的理由,令夫婦決定要繁衍後代。報告指出,追尋有意義的人生,比追尋快樂,有更大的推動力。生兒育女,令父母(尤其是母親)的人生更滿足、更有意義,個人感到更有自尊。不一定天天開心,但人生過得充實有意義。

  這結果讓我聯想到一個老問題:要追尋快樂本身?還是追尋其他人事物,快樂就會隨之而來呢?Raj Raghunathan是《你若真有本事,為何你不快樂?》(If you’re so smart, why aren’t you happy?)一書的作者,他指出追尋快樂的人,常把現在的開心程度,跟理想中的開心程度比較,結果常是應該可以更開心,他們會因自己未夠開心而更不快樂!換句話說,追尋快樂,容易落入因為未夠快樂而感到更不快樂的循環裏。

  莫鉅章(基督教平安堂署理堂主任,靈修導師,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讀書樂】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