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用的飲食
 —生活中的飲食神學


2754 期(2017 年 6 月 4 日)
◎ 要聞 ◎ 專訪:本報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耳熟能詳的主禱文內容,信徒誦讀多年,又可曾深思過飲食與信仰的關係?原來聖經中蘊含一套飲食神學,教導信徒應吃甚麼、如何吃得合乎信仰。

  「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how you eat」香港神學院副教授趙崇明博士開宗明義,人如其食,吃甚麼、如何吃與整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他形容在消費文化影響下,普遍香港人都識飲識食,不論放假還是旅行對飲食都會挑選一番,惟他提醒:「消費主義的問題是過度消費,而『過度』會產生浪費問題。」

  近年全球糧食問題嚴重,很多學者主張生產更多糧食以作解決,趙崇明卻一語道破,糧食問題全因分配不均,有人過度佔用資源。他直言,資本主義主張積穀防饑,甚至為了滿足己慾而不斷累積,「你累積愈多的時候,資源就霸佔得愈多,令分配不均。五餅二魚教導我們學習分享,不是『各自搵食』或『爭食』,而是將所擁有的資源與人共享。」聖經中也常提醒信徒要知足,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上帝的創造與供應,正正是有限度不過度,就如嗎哪一樣。

  「吃鵝肝、吃魚翅,反映甚麼呢?」他反問,不人道的飲食方式有否違背信仰?自助餐作為消費主義中常見的飲食方式,信徒享用時可有三思浪費食物對環境造成影響?他直言,聖經有多處經文談論到飲食神學,惟教會一直忽略教導,以致信徒在日常生活中鮮有深思飲食與信仰的關連。他特別提醒有消費文化影響下,人特別容易受個人慾望所吸引,而犯下飲食上的罪:「飲食神學談論基督徒吃甚麼,不吃甚麼,基礎就是上帝的話。」

  聖經中飲食與罪 飯桌上彰顯救贖

  趙博士續指,整卷聖經一開首已談及人犯罪與飲食的問題,亞當和夏娃受眼目情慾誘惑,而違抗上帝命令偷吃禁果,人的原罪由此而生;以至後來耶穌受試探四十天時,以「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拒絕撒但,呼應原罪問題。人的罪既始源於食,耶穌則選擇在飯桌上彰顯救贖。

  趙崇明解釋,昔日人類因貪吃禁果以致與上帝關係疏離割裂,耶穌卻選擇與罪人共膳,在飯桌上表露包容和接納,實踐無條件的愛,「共膳是種具體實踐,接納罪人成為『圍內人』,與他們同行,透過一同分享打破階級藩籬;醫治被排擠的人,使關係復和,這難度不就是福音嗎?」他補充,共膳裏的「同行」觀念尤其重要,有神學家指「門徒」源於「Campanion(同伴)」一詞,原意就是一同分享麵包的人,也就是同行者的意思,所以耶穌臨死前與門徒共享逾越節晚餐,以表同伴同行,將來在天國繼續享受愛筵。他娓娓道來,「今日教會能否透過與罪人一同分享食物,作為救贖的工夫?」

  「先明白聖餐意義,再談實踐。」趙崇明認為教會要實踐飲食神學,第一步需要重新重視聖餐觀。聖餐具體教導信徒學習分享,耶穌擘開餅遞給門徒的意義是將生命分享,也透過聖餐後的愛筵與人分享食物,他強調,領聖餐時上帝具體地臨在其中,與信徒結連關係成為團契,「很可惜今日教會領聖餐時變得個人化,只默想個人與上帝之間,忽略了聖餐的羣體觀念。」

  首試驗共廚共食 反思飲食與信仰

  社區傳道人孔維樂近年不時反思飲食與信仰的關係,更踏出第一步試驗,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三月與突破Trial and Error Lab HK合辦兩場「廚.思」活動。「一個社區能否找到自己的食材來源,共廚共食,甚至控制和回收廚餘?」他抱着理念在佐敦區尋找食物生產線,發掘了區內有人種芒果和有機菜,也收集到學校剩餘的水果,其餘食材則在小店購入。

  兩次飯局各有二十多人出席,由廚師教煮湯飯,也要求他們自攜餐具。他細數當中過程,在飯前,參加者需要誦讀大會安排的祈禱文,提醒要拒絕貪婪的飲食文化,學習與窮乏者分享食物,重新過關愛大地的生活;席間,參加者需要分享兒時對飲食的回憶,以及日常光顧的食店,他說當中有不少感人分享:「有一對兄妹自小因雙親相繼離開,教會的哥哥姐姐經常請他們吃飯,食物對他們而言就是教會的關懷。」

  為加強對飲食與信仰的反思,飯後大會講解食物來源外,亦焦點性探討飲食與禱告的關係;活動完畢後,參加者需要將湯水帶回社區中,與保安或清潔工人分享。他解釋:「我們平日唸主禱文,會求主賜給我們每天飲食,卻經常忽略『我們』的意思是凡上帝所創造的都應得到飲食,我們需要打破資本主義那套『只為自己』,思考在『我』以外還有其他人需要得到食物。」

  「今日教會的形態做不到有血有肉的團契,是因為教會沒有想過團契就是飯局。」孔維樂認為在消費文化影響下,教會失落了飯局,換成一堆程序活動,引致失去橫向的交流,只餘下崇拜的直向宣告,無法建立真正的團契關係。回溯至早期教會,崇拜在黃昏舉行,此前會不論階級一同吃飯,也是一頓「復和飯局」,信徒在其中必須先與弟兄和好,才可進入敬拜。

  「抗衡消費文化需要很刻意去做。」他直言今日教會有不少中產信徒,難以時刻想到貧窮人需要,因此他挑戰信徒吃一頓貧窮宴,從飢餓中再思基層需要;或透過當一天農夫,重新與土地連繫,感受大自然的不可控制以及上帝充足的供應,「我們領聖餐時同領一個餅一個杯,平等性是否只在那刻彰顯,踏出教會就再沒有呢?有時候不是期望你將所有奉獻,施予少少已很足夠,因為對抗貪婪是靠分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