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中的信徒皆祭司


2745 期(2017 年 4 月 2 日)
◎ 路德的蘋果樹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要改革,先從根本之處來反思,就以教會的名字開始。香港大部分教會的名稱都有「基督教」這三個字,這是一個華文的現象,在西方社會,基督教就用Church這字來反映,西方教會使用「Church」 一詞時包括了Christianity,但中文就很清楚,有「教」亦有「會」(香港「基督教」XX「會」),「教」就是指基督教,而「會」則是在基督教之下有這個「會」;這種區分其實是表達在基督教這個信仰之中,包含了不同體制,不同歷史,不同靈能恩賜的「會」,我們基督教的信仰內容是相同的,但各會對於怎樣表達他們的信仰是不同的,我們常說要保持多元而合一,就是這個道理。

  聽過很多批評教會的意見,這些意見的「語意」其實是指到這個「會」怎可能在這個時代的香港用這個思想和這種手法來表達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價值就是仁愛、公平、公義、犧牲、服侍,為何個別的「會」的表現是如此不符這些基督教價值?這些意見是值得參考的,站在教會的立場也應該多方留意在這個世代怎樣表達基督信仰。但話也說回來,提出以上基督教價值的同時,也要留意究竟個別的「會」是怎樣表達他們的基督教價值。因為價值是絕對的,但怎樣實踐和實踐的進程卻是不同的,特別是教會的運作是以天國和地上的國度的共同結合體作為基礎,需要認識彼此的相同與不同。這裏的意思並不是建立論點和駁斥論點,而是指出當我們要推動改革,不單要熟悉基督教的歷史和價值,同時也要認識不同教會的歷史、傳統及其神學。

  就以對社會的態度為例,基督新教不同的教會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是完全政教分離;有些則不是神學上指明的政教分離,而是教會的創辦人性格上不理公共事務,於是就實踐政教分離;也有一些教會是處於中間,不完全和社會合一,也不完全分離,而是保持持久的合作關係等等。各自的神學淵源其實表達着與政府的關係,我們要知道這些實況才能瞭解不同教會的取態。

  此外,瞭解不同教會的創會歷史,亦可看到各會怎樣表達信仰,香港大部分教會都是由差會創辦,差會來到香港時,他們主要的福音對象是哪些人,日後就塑造了這個教會在香港的形象。例如有些教會的起始福音對象是漁民和難民等階層,幾十年的教會生活維繫着一班「餐搵餐食餐餐清」的普羅市民。另外也有一些差會強調教育,幾十年後,他們的會友就是社會上的專業人士,白手興家的一班菁英。另外,也有一些差會,一進入香港就向一班商家傳福音,所以現時在香港也有很多商家是第三代、第四代的基督徒。由此可見,在基督教的羣體中,因着神學源流和創立背景,根本就是一個很多元的結合。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小小的一個地方,在基督教信仰之下,匯聚的各宗派各教會的數目,比起全世界其他同樣大小的區域,其廣闊度相信都是名列前茅的。因此,要推動教會一起團結來祝福香港市民,就不能「單單」以教會的意識形態和取向來團結他們,因為他們在不同神學源流和社會階層的心態上都有很大落差,相反,我們重新檢視一下,可以團結各教會而祝福香港市民的做法,可以考量從「信徒皆祭司」這個基督教普遍接納的神學概念作為基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