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語言


2733 期(2017 年 1 月 8 日)
◎ 信仰通識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中大工作超過四分一個世紀,負責的雖然只是宿舍管理工作,卻有很多機會收到不同學系的學術活動通訊。我特別留意不同學系的訪問學人和專題學術聚會,無論是醫學、物理、宗哲、社會科學,但凡是公開讓其他教職員參與的講座或聚會,有興趣的我都會盡量抽時間參加。而雖然那些學者往往都是本行的翹楚,但因為是公開活動,內容一般都不會定得太過偏門或狹窄,很多時甚至是饒有趣味。坦白說,這是我在大學工作最大的收穫。

  這些學術交流活動通常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專家能夠用受眾明白的語言,將本科的研究拉到現實的世界,找出彼此有意義的關連。畢竟對公眾來說,任何學問若缺少與現實世界的關連,它就失去其存在的理據和意義。而在宗教和哲學方面,一方面缺乏科研可見的實效,加上運用大量抽象語言,往往令人感覺「離地」。

  事實上,教會似乎一向不太着緊將宗教概念落實,讓信徒明白信仰跟現實世界的關連;這當然跟信仰強調超越和他世有關。但對於生活在凡塵俗世的信徒來說,很多時就不得不求援於現世的生活智慧,以解決每日遇見的各樣具體問題。

  久而久之,信徒就彷彿生活於兩個世界,表現得「兩副面孔」。事實上這是他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的必要生存條件。可是當他們如此割裂,教會往往卻又只有訓斥和督責,彷彿只要他們覺悟和順服,一切就可以重回正軌。這當然只會加深教牧與信徒之間的隔閡:教牧埋怨信徒貪愛世界、假冒為善;信徒則抱怨教牧活在一個近乎虛幻的理想世界,不知人間今何世。

  今日教會需要的,是一套能夠與現代人溝通的日常語言。而當一套術語不能轉換成普通人能夠明白的語言,問題當然並不在於接收的一方。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