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05 期(2016 年 6 月 26 日) ◎ 心靈絮語 ◎ 李碧如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一九九五年的巴爾幹半島戰火紛飛,一個水井裏發現浮屍,要把屍體撈起,居民才有乾淨食水,重要關頭繩子卻斷了,找尋合適長繩成了援助隊的首要工作。長繩在那裏竟是稀罕事物,援助隊員六個人,駕着兩部車子在蜿蜒山路上東奔西跑,讓觀眾跟着他們慢慢看清巴爾幹半島的哀歌。
車上六個人都是戲中重要成分,但其中的小孩尼古拉,卻最能帶出戰爭的悲慘與荒謬。他因為踢足球與人爭執,幾乎被車子撞倒,他告訴救援隊長馬布魯父母為逃避戰火遠走他鄉,把他寄養爺爺家,還說自己家中有長繩,順道可以取回家中足球。救援隊儘管一試載尼古拉回家。
當車子慢慢駛進村落,鏡頭從高處俯瞰,觀眾可以看到村子本應人煙稠密,但現在卻如一片廢墟—到處頹垣敗瓦,人跡全無。尼古拉的家門前有頭兇巴巴狂吠的狗,長繩就繫在牠頸上,救援隊用了鎮靜劑香腸來餵飼,絲毫無損其兇狠,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動物比人適應能力強多了。這一幕引得觀眾哄堂大笑,但接着卻立即面對巨大的悲哀—尼古拉的父母其實已經被害,屍體就懸掛在破敗的屋後。
導演以一張一弛的手法,讓觀眾體會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於是,不禁想起日本童書作家小林豊的《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講的雖是阿富汗,卻跟電影何其相似,種種痛苦都由野心家成年人造成,惡果卻由無辜小孩承受。
《十萬水急》這個片段以尼古拉的遭遇迫使成年人思考,怎樣才能還孩子一個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