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邊緣羣體系列(三)
 活在街角陰暗處無牆教會與無家者同行


2705 期(2016 年 6 月 2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鬧市街頭熙來攘往,街角陰暗處卻有一羣被社會忽略的人,正活在絕望之中。有人會視而不見,有人報以歧視目光,然而每個無家者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故事,牧養他們不但要了解其困境,更須放下深厚的成見。最後一期「牧養邊緣羣體系列」,透過牧師、機構工作者及無家者親身剖白,交織出一個社會真實的畫面,傳福音予貧窮人不是一句「帶佢返教會」就可解決一切。

  不少無家者因誤入歧途而影響一生,根叔是個典型例子,年輕時混過社團,染過賭癮,坐過監牢,出獄後一度租住朋友居所,朋友去世後搬到板間房,每月繳交千多元,租住不足一百呎的房間,「那些木蝨像無形轟炸機,房間又焗又熱,天熱無法回去,天冷才回去。」一年多後,根叔終抵受不住木蝨而展開露宿生活,尤愛釣魚的他睡過不同碼頭,後來才「定居」在九龍區一處。詎料,去年區議員為爭選票驅趕根叔,終被迫遷到現時的住處。

  眼前的根叔為人樂觀,凡事不計較,人緣甚佳,難以想像他的過去,他直言是信仰改變了他,還說:「天父對我都幾好,都幾滿意我。」多年前他透過救世軍的聚會信主,今日他選擇獨居一處,刻意遠離舊友,決心走出昔日處境。雖然因工作不定時少上教會,近年眼睛變差也無法讀聖經,但他說:「我不會有事才找天父,心中有天父就可以了。」

  他年屆七十,仍打着清潔工糊口,訪問早幾天他還差點中暑暈倒,但仍堅持靠一己之力養活自己。談起領取綜援,他忽然變得倔強,「只要我有能力去做,我為何不做?為了千多元要被牽着鼻子走,又要見福利官,連執一毫子都要上報,我接受不了。」根叔強調有工作和住處已滿足:「我沒有甚麼希望,只希望天父帶我返上去。總言之一年過去,無病無痛就已感謝天父。」

  教會機構合作 原區牧養關懷

  根據「2015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顯示,無家者人口由2013年1,414名,上升至2015年1,614名,短短兩年間增加14%,當中包括露宿街頭、24小時快餐店、臨時收容中心或單身人士宿舍。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外展督導周惠珍女士補充指,現時板間房租金約由1,800到5,000元,但因環境惡劣,愈來愈多人寧願露宿街頭。

  近年政府驅趕露宿者行為備受社會關注,服侍無家者超過二十年的周惠珍指,多年來政府在驅趕前都會先貼上告示通知,但去年在沒有預告下突然清場,引起軒然大波,「政府並無長遠計畫,多年的驅趕明顯沒有成效,露宿者只是流徙式由街頭搬到街尾,再搬到中間。」她認為政府應正視高地價及居住環境問題,甚至突破框架,如與戒毒機構合作,或在每區設「加油站」讓無家者有片瓦遮頭。

  「露宿行為是出於自我放逐、與世界分割,他們是退縮的一羣。」周惠珍說無家者自我價值低落,不乏有吸毒、酗酒等沈溺行為,亦有精神病患者和低收入人士。提到關懷無家者,自然會想到派發食物和衣服,她卻說,試過有無家者隨手拿出七盒飯,也有頸上繫滿多條頸巾,「他們最需要是被尊重和愛,告訴他們人生可以take two,上帝是既往不咎的神。我從信仰中體會到最高的愛是包含選擇,會否有天我們可以不再派飯,而是與他們一起走進茶餐廳,揀選一樣的ABCD餐?」她強調,服侍無家者不應要求他們達成目標,即使他們臨終仍睡在街頭也非失敗表現。

  該會平日透過足球、音樂、藝術等活動幫助無家者重尋生命意義,更推動多區教會連成合作網絡,由教會認領關懷區內無家者。她指教會熟悉區內環境和特性,掌握資訊較多,可在原區牧養;協會則提供知識技巧作支援,「特別在冬天,教會能更機動地在區內派發睡袋和被,足以拯救生命。」惟她坦言並非每所教會都能開放接納無家者,曾有牧師帶領無家者參與崇拜,因體臭而令會友四散;有教會為無家者設獨立聚會;亦有教會會友能與他們共融崇拜,「每個教會都各有召命服侍不同羣體,但不應戴有色眼鏡,因為我們無一個人能站在上帝面前說『我比他好』。」

  建立無牆教會 回應社區需要

  基督教福臨教會主任牧師黎振滿牧師引述彌賽亞的使命宣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衪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四18)信徒有責任身體力行傳揚福音,尤其對物質和心靈上貧窮的人。難怪走過廟街榕樹頭,不少無家者看到黎牧師迎面而來,都會笑着大叫「哈利路亞」,雖然打趣成分區多,但足見他們打成一片,背後全因「無牆教會」的理念。

  「無家者未必喜歡返教會,因為他們大多有社交羣體障礙,覺得教會乾淨整齊,自己身上則有氣味,格格不入。」另外,無家者通常不會長時間離開居住的地方,因為紙皮和綿被是其全部家產,若離開參與教會崇拜,這些日用品轉眼便被食環署收走。因此他認為,街頭是無家者的舒適區,在其生活環境中舉行崇拜聚會,對他們來說會更開心和舒適,這正是「無牆教會」能有效接觸基層和傳福音的原因。

  他認為「無牆教會」主要有三大元素:第一是崇拜不在四道牆內,功能流動性,目的是進入未得之民的羣體,讓他們也可聽道和敬拜。第二是崇拜不一定要有教會繁複的宗教程序,應按照牧養羣體的獨特性,思考不同特色的講道風格。「即使現場無座位和冷氣,甚至會眾是文盲也沒關係,最重要是他們可敬拜上帝。」第三是定時定點聚會,由有心志的弟兄姊妹帶領會眾參與,即使滂沱大雨也不取消聚會,讓基層知道教會與他們風雨同路。黎牧師的教會每逢週六下午,都會於廟街舉行街頭敬拜和信息分享,並向街坊派發咖啡奶茶和餅乾等小食,由同工為他們祈禱。至於週二晚則進行社區探訪,走到街頭巷尾與無家者一起敬拜,將教會崇拜帶到社區每個角落,以敬拜豐富他們的心靈。

  有無家者稱試過到教會聚會,卻被會眾忽略和歧視。黎牧師指,最重要讓會眾明白服侍窮人是履行上帝心意,學懂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因此每次洗禮都會重申教會服侍窮人的價值取向。「教會不可能度身訂造,滿足個別會眾的需要,而是訓練他作耶穌門徒,如果有人認為無家者參與聚會有失其身分,我會勸他另覓能滿足他的教會。」他重申,耶穌的使命宣言第一項就是傳福音給貧窮人,任何背景的人包括無家者都有權利敬拜上帝,教會應思考怎樣將這權利歸予他們。此外,教會亦要反思實際花了多少資源在窮人身上,「香港貧富懸殊,原因是資產不平等運用,教會又有否公義地運用上帝給予的資產,積極回應社區的需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