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追求和諧息事寧人
 無助建立真正和平國度


2702 期(2016 年 6 月 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信徒作為和平之子,常為追求和諧而凡事息事寧人,漸漸失去批判能力而變得固執,這源於未有真正理解聖經所談的和平。面對現今社會處境,教會應先了解衝突成因,繼而嘗試播下化解衝突的種子,而非單純追求復和,才能建立真正的和平國度。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葉菁華指,部分人在思想上存在偏執,變得自以為是,如單向追求和諧者被稱作「和平膠」,他們譴責非法暴力行為,卻迴避真理公義問題,對政制暴力視而不見。同時,他又留意到勇武派也有部分人存在偏執,如主張「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行為,甚至將人標籤化作恥笑對象等。

  他以基督教「正義戰爭論」反思香港的勇武行為,該論述提到一些關於正義戰爭的要求,例如面對敵國侵略可採取適當武力、開戰前必先經過談判、戰爭不可傷及無辜平民等。惟他認為,此說法將部分戰爭合理化,但事實上戰爭本質就是運用武力殺人,也必然傷及無辜,因此不可能是正義。「我雖然不完全同意此說法,但至少它列出了使用武力應有的要求,讓信徒反思今天香港的勇武情況,帶來一點亮光。」

  葉菁華表示,有時為減輕死傷,無法避免採取武力,在此情況下已非善與惡的選擇,而是惡與更惡間作出揀選。「當無可避免選擇以暴力傷害別人,也不能振振有詞,自以為正義,反而應感到罪疚,所以必須時刻仰賴上帝恩典,祈求赦罪。」

  「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飲食,而在乎公義、和平及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因此他表示,我們不能只討論「和平」一詞,而忽略了公義和聖靈中的喜樂的重要性,強調基督教和平包含了正義,若無正義便沒有真正的和平。「復和前若不追求正義,談甚麼復和?」

  上帝國度與「和諧」國度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指出,今日香港人聽到「和平」總會想到「和諧」,然後想到「河蟹」,這是受到過去幾年收編異見情況所影響。但他指和平可以有多種理解,而同樣的字,不一樣的內容,重新定義的做法在聖經中也常出現,如借用希臘哲學的「道」(Logos)和流行社會的字詞「福音」,他亦採取顛覆、置換的策略解讀和平。

  他強調基督教一直重視和平,不論登山寶訓、聖靈果子等經文都談及和平,終末的上帝國度更是指和平國度,但絕非等同地上政權所建立的「河蟹」國度。他解釋,耶穌指自己來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這是指傳福音會挑起世界攻擊,甚至殺害,因為上帝國度不受世界歡迎。」鄧紹光續指,耶穌潔淨聖殿並非要發動暴力革命,而是作出先知式行動,針對聖殿壓榨貧窮人,作出象徵性審判行動,卻因而引起祭司長和文士動殺機。

  「上帝的國度沒有『河蟹』性,也不與地上國度和平共存,相反是批判地上種種壓制的國度,從而帶來真正和平。」他說,真正的和平絕非像地上國度主張的維穩、息事寧人、大石砸死蟹、人多勢眾等,也非只訴諸擁有最大權力者,反而尊重微小聲音。耶穌的到來正是讓人預視和平國度,祂在地上建立新羣體,將彼此為仇的隔閡消除,更以「小子」的謙卑身分出現,既無權亦無勢,甚至作奴僕為門徒洗腳。因此信徒應謙卑當「小子」,絕不能將世界的權勢、地上所擁有的職權身分帶進羣體中,否則教會不成教會,「現在教會仍未是新羣體,而是在朝向新羣體的過程中,因此『河蟹』仍會出現,就算不在你教會,也會在金鐘教會出現。」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羅秉祥引述“Just Peacemaking”一書內容,指當中建議兩國開戰前應先嘗試減低衝突,做法包括保障雙方安全、談判、肯定弱勢者的人權和公義、不要發出傷害對方的流言、成立小組揭露真相等,目的全是為了締造和平正義。他表示,書中帶出和平非消極勸阻爭執,而是以行為主動化解雙方潛在的衝突,「今天教會是否有做和平之子的使命,嘗試播下化解衝突的種子,當中肯定不是『河蟹』或單單講求復和。」他補充,若衝突是因不公義的制度、政策或權力分配不公所致,令有些人受苦,基督徒應主動減低導致人反抗的因素,而非單純勸阻爭執。

  是次講座主題為「使我作你和平之膠?」,由神學路思於五月三十日假旺角浸信會舉行,吸引逾百人出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