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至六十歲的這一代


2700 期(2016 年 5 月 22 日)
◎ 各司其職 ◎ 志仁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九五六至一九七六年前後在香港出生的信徒,相信是上帝特別差派他們來到香港為上帝作美好的見證。時間轉眼而過,驀然回首,七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卻是絕世風華。這批信徒成長在一個光環處處的年代,如果要聽培靈、信仰、釋經的講道,有鮑會園、滕近輝、吳明節、唐佑之、陳終道等。他們的講道叫人慎思慎言,當九龍城浸信會的港九培靈研經會是由他們主講時,必定人山人海,這一代牧者,牧養這一代的信徒。而出版界就有余也魯、徐松石、薛孔奇、殷穎、容保羅等,加上六、七十年代開始的天道、宣道、道聲及其後的基道,全球華人出版界匯集於這彈丸之地。當中出版的神學、信仰、靈修等書籍,培育這一代的心靈。還有令人念念不忘的蘇恩佩,一部《死亡,別狂傲》以生命穿透永恆。那一個年代,哪一個信徒未讀過《突破》,他們是由這些屬靈書籍養大的。

  依稀往事,葛培理在一九七五年的「我找到了」佈道大會,一九九零年再度來港。另外,二零零七年葛福臨佈道大會、包樂在一九八七年「人的希望」以及在一九九七年「永恆的盼望」佈道大會,這些大型佈道會使我們這一代踏足掃桿埔政府大球場,紅磡體育館,現場振奮人心的佈道訊息,迦百列、米迦勒般的詩班、流水而下的決志人潮,永印腦海。

  隨着七十年代開始,香港經濟轉趨蓬勃,個人收入增加和就業穩定,我們可以很輕鬆地上班、上教會、與家人飲茶吃飯、參加小組及祈禱讀經班、作導師、帶領團契和佈道。試想想,我們在物質享受上是不是得天獨厚,由卡式帶、walkman、discman到MP3和iPhone,由打任天堂到現在iPad立體互動遊戲,上帝給與我們香港這一代信徒的確很大的恩惠。

  我們領受了這麼多,怎樣回報主恩?這就是我說要四十至六十歲的信徒守住這個家的意思。我們守住這個家,並不單是因為責任,而是因為回報主恩。論聽道,我相信我們聽過最好的,那時代,全球華人培靈佈道家在香港輪流站講台;論讀書,也一樣。論享用,上帝無一虧待我們。雖然時間飛逝,但發生過的事情終究是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要喚醒這種感恩的心,好好在這世代服侍弟兄姊妹。

  一路走來,教會中的長者退休的退休。很多校長、老師、護士、會計、律師、經紀、祕書都退休了。所以在經濟上,我們要頂住;在管理上,我們見過各種各類的人事紛爭,解決過不少問題,因此,能做多少就盡量做。事奉是喜樂的,常帶着笑容以身作則來服侍,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的長輩看重我們,青年人更看我們怎樣在教會中事奉來為自己定位。最重要的,是我們經歷過七十、八十、九十、千禧和一零年代這五個非常不凡的十年,知所進退,社會風氣爭鬧,教會生態改變,都歷歷在我們的眼中。要做好交棒工作,一定要愛護青年人,一定要,青年人怎樣都好,我們都絕不能放棄,一失就失天下。我們看過風華盛世,理應明白青年人有多苦,一個月的人工買不起一塊地磚。體諒他們,鼓勵和同行,用青年人的處境來想一些出路和建議給他們。

  我的意思不是讓青年人坐大,而是我看到,上帝給與我們這麼好的待遇,正正是要我們盡「世代上的各盡其職」,培育下一代。在地球上,可能再無第二次這樣難得的際遇,但卻給我們遇上了,要感恩回報。

  下期題目:腳踏香港之地的堂主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