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與公共系列講座
 踐行天國的倫理生活


2682 期(2016 年 1 月 1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基道文字事工、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合辦之「神學與公共」系列講座首講,於一月八日舉行。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指出,教會羣體有自己的政治,並應先實踐自身的政治倫理,繼而推廣到社會國家成為影響。

  教會先實踐自身政治

  第一講「教會不能迴避的政治?—政治中的教會」由鄧紹光博士主講,他慨嘆即使經歷雨傘運動,仍有很多教會不理會社會和國家的政治。惟他指,政治作為「一羣人安排一起生活的舉動」,教會羣體必然有自己的政治,因此即使逃避社會和國家的政治,終究無法逃避自身的政治。他認為在當下世界,政權間並無空隙讓其他羣體獨立存在,說:「教會和社會國家的政治無法分離,但可有分別。」教會的政治並非國家社會的縮影,亦非隸屬於其底下而運作,教會的生活方式是由上帝所管治和規定,有別於人治的社會和國家政治。

  耶穌在世活現出天國的倫理生活,亦即教會應有的政治,例如登山寶訓是其中之一。鄧紹光博士引述神學家包衡(Richard Bauckham)《政治中的聖經》一書指出,舊約律法作為神昔日對以色列人的教導,到新約後不再成為信徒生活的指引(instruction),但仍有充分的指引性(instructive)。耶穌正正承傳了所有舊約的律法,聚集信徒一起生活,活出天國政治的生活模範,與地上的社會政治分別出來。

  鄧紹光博士續指,包衡認為基督徒有動力和屬靈的資源去活得比別人好,亦更易活出神給人類的目的,但要在社會中實踐應用則非易事。包衡又認為,世上只有一套人類目的、政治生活,應首先在教會中落實,繼而擴展到整個人類生活,因此教會生活有其政治適切性。如昔日耶穌在社會推廣彼此服侍的原則,保羅針對當時性別、種族、奴隸、財物平等問題,都先在教會裏處理,繼而影響社會。但即使社會接受教會政治生活,仍是不足夠,因社會國家仍未受基督和聖靈所影響,只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鄧紹光博士提醒教會始終應由自身做起:「教會最低限度應先實踐這些政治倫理,為世人作見證。」

  鄧紹光博士直言今日教會之所以「離地」,是因鮮有思考耶穌承傳怎樣的政治生活,教會的政治生活應如何等問題。更甚是今日信徒回應社會政治議題時,常硬借經文表述自己觀點。他認為在後雨傘時代,教會首先要進到新約教會處境進行在地閱讀,如昔日保羅處理奴隸、婦女地位時,並無廢除奴隸制度、妻子順服丈夫的原則,卻革命性地帶來轉化,活出與希羅社會不一樣的基督徒政治生活,值得信徒參考深究。他重申,只有從聖經中認清教會政治生活,才能進行信仰羣體自身轉化,最後推廣到社會國家成為影響。

  為受壓信仰羣體發聲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聖經研究科特約教授曾思瀚博士以馬太福音「綿羊與公羊」比喻作回應,他指不能忽視經文選取「綿羊與公羊」的用意,因在舊約律法中,兩者均是潔淨的動物,但最終只有綿羊被揀選。曾博士坦言,信徒常將經文解讀成爭取社會公義,然而經文真正針對的是信仰羣體內部。他解釋,比喻中聖殿被毀的原因,是大部分與聖殿體制有關的信徒,拒絕為受壓的信仰羣體發聲,因此耶穌意指不願意幫助受壓信仰羣體發聲、不伸張公義的人就如公羊,終不得進天國。他提到面對內地教會受迫害時,仍有許多基督徒不願意發聲,也不願意提供資助,他一再強調,教會的見證須由內部羣體做起,以為自己人伸張公義成為起始點,進而影響社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