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79 期(2015 年 12 月 27 日) ◎ 經典看人生 ◎ 許立中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十多年前,我翻譯了作者的《靈魂倖存者》。更早之前,我讀了他的《無語問蒼天》。我當時是個編輯,甚至取了他的姓氏作為自己專欄的筆名,最近才有機會向他交代。幸或不幸,日後他的著作被翻譯成為中文的時候,卻沒有用上這個更為幽雅地道的中文名字。早前他再經過香港,透露此行在東南亞演講,主題仍然是苦難。
人往往以苦難去詰難基督徒、質問上蒼。我倒在想,是不是沒有上主,痛苦就不再成為問題?「我們感到痛苦是一種暴行;耶穌也是,這也是祂行神蹟醫治的原因。在客西馬尼園,祂並沒有禱告:『我為這個受苦的機會多謝你』,而是逼切地為了能夠脫難而哀求。然而,祂願意為了一個更高的目的而經受苦楚。到最後,祂將那個艱難的問題(『倘若有甚麼其他方法的話…』)交託父的旨意,信得過上主甚至可以用祂的死這樣的暴行,去成就美好。」
只是一些敬虔的信徒,往往矯枉過正地將苦難視為上主讓我們學習的機會。我們經歷的傷痛,背後都一定有個理由或原因。但會不會並不是每個苦難的背後都一定有個「教訓」或「功課」。譬如,一個致命的災難,能讓已經身故的犧牲者學到一個怎樣的功課?作者指出,「或許上主並不是當我們每一次受傷的時候,都要向我們說些甚麼。傷痛與苦難是我們這個星球的組成部份,而基督徒並不被豁免。」
對於苦難的問題,上主並沒有打算向我們曉以大義,要求我們拿出更大的信心,打脫門牙帶血吞。祂卻選擇來到這個苦難的塵世,住在我們當中,印證恩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