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寬容日—寬容的踐行


2673 期(2015 年 11 月 15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寬容暗示,甲方對乙方的信念、行為或態度持負面的立場,而甲方又有權力可以阻止乙方的信念、行為或態度,但甲方願意克制其權力,選擇不去阻止乙方的信念、行為或態度,讓乙方繼續有其生活。—這就是寬容的基礎。甲方之願意寬容可能基於政治或個人利益考慮,寬容就不算是德性,而是手段。所以,若處境改變,寬容就被擱置了。相反,若寬容是因寬容者對人自主的尊重、對和平的投入(不選擇暴力)、對仁慈的嚮往和對自己的判斷謙卑時,寬容便是德性。有別於縱容,德性的寬容以尊重人的自主性為主(例如,我們不會對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寬容);有別於因懼怕衝突,德性的寬容拒絕將對方「妖魔化」﹔有別於對真理漠不關心,德性的寬容相信在寬容中,我們對真理有更深的認識。事實上,只有德性的寬容,社會的多元性才會被容許、理性的討論才會被鼓勵和個人自主才會被保障。以上對寬容的理解帶出三個實踐性關注。

  一. 被寬容者已被假設他是錯誤的或沒有某些權利的,以致寬容者的寬容是德性。但問題是:若被寬容者之所以是錯誤或沒有某些權利是因被有權者決定或剝奪,問題核心就不是寬容,而是肯定被寬容者的權利。那麼,寬容只是過度,平等才是目的。

  二. 寬容牽涉一方比另一方有更大的權力,以致強的一方選擇向比他弱的一方寬容。從政治與人民的關係來看,寬容是向政府說的,而不是向人民說的,因為只有政府才有干涉及限制人民行動的權力。這樣,寬容關乎政府有意識自限其權力,並推行共存政治(co-existence)。它不是以標籤、去權和消滅對方為目的,而是為對方騰出空間、邀請不同意見者共商和努力尋求共識為方向。

  三. 雖然寬容是強者對弱者,但弱者也可以向強者寬容。弱者對強者的寬容不是求憐,而是以寬恕和修復關係的形態出現。這是基督徒從耶穌基督身上學回來的。寬恕施暴者不是與公義對立,但只有寬恕,暴力的循環才可終止。在寬恕下,受害者不只有受害者身分,更有其創造力。

  以上三個實踐(平等、共存政策和寬恕)豐富了寬容的內容。

  龔立人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