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家庭面對不少挑戰
 需要機構教會陪伴前行


2604 期(2014 年 7 月 2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維護家庭基金主辦之「香港基層家庭及兒童面對的挑戰」專題演講午餐會,已於七月十一日午間舉行。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表示,基層家庭長時間工作未能脫貧,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及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鼓勵,香港更多機構、教會及個人起來關心基層家庭及其兒童的生活。

  從事兒童及家庭服務三十年的香港保護兒童會總幹事蔡蘇淑賢表示,香港有完備的基本設施及服務,包括十二年免費教育,學前學券計畫、低收入津貼、綜援制度、低廉醫療服務、母嬰健康院服務、社區社會服務、康民署康體設施等。然而,在香港超過四分之一兒童(二十九萬三千名)兒童仍然生活在貧窮之中,基層家庭多面對「雙失」問題,其一,失去金錢生活,長時間工作未必令家庭脫貧,其二,失去陪伴兒童的時間,父母與子女溝通時間欠缺。

  根據《二零一二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全港共有十五萬六千七百在職貧窮住戶。蔡蘇淑賢續言,育有幼兒的基層家庭入不敷支情況普遍,當中六成需要撫養兒童,近半更有兩名及以上兒童。近九成住戶只有一名成員在職,由此可見在職貧窮住戶的負擔沈重。部分低收入家庭因幫助兒童參加課外活動,感到困擾及需要節衣縮食。當基層家庭的家長面對工作環境苛刻,影響個人情緒,加上夫妻缺乏時間溝通、交流,一方或雙方對育兒參與低,不能建立共識,易生磨擦。此外,夫妻沒私隱,缺乏私人空間建立親密關係。

  由於基層家庭居住環境狹窄,幼兒沒安全攀爬走動地方,影響前庭平衡及本體感覺發展。在學兒童缺乏安靜環境、合適家具完成課業、溫習。父母教育程度低,未能支援子女的學習,又因對子女學習成績有過高期望,不了解及重視兒童在物質及學習以外的其他需要。他們的日常生活及社交圈子狹窄,缺乏上網設施與技巧,因而對社會服務、香港設施、制度缺乏認識,未能善用社會資源支援兒童需要,家長及兒童的自卑感較重。

  蔡蘇淑賢補充,基層家庭中有不少是新移民,他們不同的生活常識,日常生活轉變大,需要很多適應,鄉間與大都會對兒童要求差異大。對社會制度缺乏認識與信心(文化、體制差異),身心俱疲,未能合適支援兒童成長需要狀況。不少新移民家庭同時是單親家庭,育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的家庭普遍,對新移民及低收入家庭造成巨大壓力。政府對新移民家庭、單親家庭、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的家庭未能主動支援。蔡蘇淑賢分享,如果父母沒有希望,孩子是沒有希望的,故此,香港保護兒童會正為有需要的家庭與兒童締造希望,提供適當物質或活動資源,鼓勵家庭以正面向前生活。以及透過關心、鼓勵與同行,而非同情、施捨。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回應,香港現今正面臨維護家庭定義的問題,不單基層家庭面對家庭及教養兒童問題,中產家庭也面對同樣問題,陪伴兒童時間不多。鼓勵家長好好教導兒童有關家庭價值及個人價值問題,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李博士又表示,政府可用的資源是固定、有限的,各個範疇,如教育、醫療等都想爭取資源,很難顧及各個範疇。然而,非政府機構、教會扮演很好的角色,可以參與幫助基層家庭的工作。李博士補充,維護家庭基金在未來一年,將重點「重建爸爸在家工程」,目的重塑一個男士作為父親在家的角色、使命及貢獻。

  對於教會如何牧養基層家庭及其兒童,本報記者訪問了學基浸信會牧者丁贊鴻牧師,丁牧師表示,為了服事深水埗區內的基層及家庭,其教會轄下之學基愛鄰社中心開辦功課輔導班,又開辦興趣班,如:畫畫、芭蕾舞等,中心只收取低廉的費用,經濟有困難的家庭可申請減費。同時為會員免費提供電腦使用。此外,又舉辦家庭活動,促進親子關係。其會友擔任中心義工,每月恆常探訪學童的家庭,鼓勵兒童及其家長參與教會的聚會。教會也於中秋節、端午節前後探訪附近的居民。

  丁牧師補充,每間教會服事的會眾都不同,關心基層家庭可以很靈活多變,最重要是持續關心對方,若教會本身沒有相關的服務提供,可以轉介他們到區內的教會或機構。當基層家庭經歷了被幫助,擴大自己的生活網絡,能結識更多朋友,生活會得到改善。此外,教會可以開辦小組,讓他們在組內有更好的交流分享,達到互相幫助的效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