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道書》找到幸福之道


2586 期(2014 年 3 月 16 日)
◎ 教會之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三月二十日被定為「國際幸福日」,聯合國想藉此提醒世人:「追求幸福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望。」

  毫無疑問地,人們一直努力尋求幸福,渴望過幸福的生活。兩千多年前,東西方的哲人早已悉心探索何謂幸福,哲學的第一個研究題目就是「幸福」(希臘語為Eudaimonismos),為的是幫助世人生活得更幸福。近年來,科學家也對幸福極感興趣,他們給它起了一個不那麼詩意的名字:「主觀愉悅」。在他們看來,幸福必須有一些「指標」,例如:長壽、健康、奉獻、關愛、友誼⋯⋯。

  當東西方的哲人在推敲何謂幸福,差不多同一時間在中東的耶路撒冷城,有一位被譽為「傳道者」的寫了一卷《傳道書》,同樣在探索甚麼是幸福。華人教會較少鼓勵信徒研讀《傳道書》,教會的牧者也多數只在安息禮拜中提到《傳道書》,但當我們的基督信仰形塑(Christian Formation)少了《傳道書》的分兒,事實上是一個很大的缺憾。

  現代生活的最大迷思就是「一切的幸福皆源自你的努力」。由此現代人迷信「努力就是一切」、「努力就是全部」、「努力就是萬能」。這種思想有兩大根源,一是資本主義,另一是科學主義。你看現代人多視自己的生命為一項投資和衍生工具,要「極大化」(optimize)它的產值;而同一時間現代人又視幸福為產值極大化的後果,例如有否高薪厚職、住多少平方呎的豪宅、駕甚麼名牌房車、子女入讀哪間名校、身上穿甚麼名牌⋯⋯。

  《傳道書》卻一語中的揭穿了這一切皆短暫及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傳一3)有人誤以為《傳道書》只講負面的事情,基督徒少讀為佳,這其實大錯特錯。《傳道書》的起點是現實的剖析,只是道出人生的事實,籲請世人不要迷信自己和自己的努力,人本身既脆弱又渺小,人一生所努力經營的全不可靠,更不長久。

  日本人有個字詞叫「小確幸」,意思指平常生活中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傳道書》幫助我們抓著的,就是這一分一分稍縱即逝卻又垂手可得的小幸福,然後將榮耀和感激歸給上主。「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上帝必審問你。」(傳十一9)

  讓信徒多讀《傳道書》,洗滌一下我們疲累愁煩的心情,定睛上帝的厚恩和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