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宗教「論」寬容精神
 用仁愛締造社會和諧


2576 期(2014 年 1 月 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天主教香港教區、香港道教聯合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回教博愛社及孔教學院聯合主辦的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思想交流會今年以「如何以宗教寬容精神締造社會和諧」為題,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及孔教六個宗教的領袖代表在會上分別發表文章進行交流,是次由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博士代表基督教出席。

  發表論文的各宗教領袖包括基督教代表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博士、孔教代表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湯浩堅博士代表出席)、伊斯蘭教代表中華回教博愛社楊興文教長、佛教代表演慈法師、天主教代表香港教區主席周景勳神父、道教代表楊穎宇博士分別撰寫。在交流中,不乏領袖達到共識,社會和諧需由「仁」開始,擴闊個人胸襟,從心放下仇恨,就能達至寬容。亦有建議座談會舉辦多年,可逐步從領袖層面擴展至信徒層面,透過活動讓各宗教信徒交流認識,亦可在透過網絡,甚至在新高中通識科切入,將宗教對話推至社會層面。

  郭偉聯博士在會上指出,基督新教十六世紀改革運動,面對政治和宗教力量時,已提倡以寬容的精神處理對立的觀點,馬丁路德亦曾撰文要求掌權者應以寬容接納異見者,因為武力不能改變人心。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說明有權者的寬容是主動讓出權利和空間,用來服侍他人,他因此認為:「寬容不是忍氣吞聲,而是締造復和與平安。」在十六世紀拉丁文寬容(tolerantia)一詞被理解為仁愛、和平及恩慈。

  他坦言基督教在宗教改革時曾有頗多嚴重錯誤,甚或因無法消滅對立的勢力,才採取寬容的對策,但從錯誤中卻學懂了上帝命令的總歸就是愛,基督信仰透過愛的命令能讓人學習放下成見,愛人如己,接受異見者。寬容在對立社會中,能令人有更大能耐,以理智和文明的方法整合不同意見,解決矛盾,選擇更理想的道路。

  他又指透過基督的救贖,信徒放下自我執着,悔罪得自由,服侍異見者。「社會難以寬容,是因為對立的羣體認為對方不公道或粗暴地對待自己。」郭博士認為,不同利益的羣體總認為被粗暴對待,然後反抗,造成不斷的衝突,所以在有公權力的社會中,基督教應以仁慈應付社會衝突,達至和諧。他續言,重視人和重視言論自由都是達至寬容的路徑,他又指英國神學家奧多諾凡指出聖靈在五旬節降下,令信徒以各種語言一起祈禱,代表基督教珍視言論自由。

  他不諱言在宣教工作中,基督教往往被指不尊重非基督教文化,缺乏寬容,基督徒要反省並在世界中實踐寬容。他重提由天主教、基督新教普世派及基督新教於二零一一年共同發表的<基督徒於多元宗教世界中的見證:操守的建議>,提醒宣教士應以愛心、對話、服務、尊重信仰自由、尋求公義等,與非基督教人士相處。他最後重申,寬容能帶來社會和諧,在基督信仰而言源頭是上帝的愛,並引<愛篇>總結。

  在交流環節中,有與會者提問宗教的唯一性與寬容之間會否帶來矛盾。郭博士回應指雖然宗教間對於終極主權有所差異,基督教作為一神信仰,但信徒始終不是上帝並不洞悉絕對真理,所以要遵守愛人如己的命令。而上帝按自己形象造人,也是要讓人看清楚他人,學會尊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