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改利與弊
 堅守抱負尋契機


2554 期(2013 年 8 月 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回首教改推行多年,整個教育生態被大扭轉,學生要追求多元發展,教師要參與基準試保持專業,學校制度加入更多「外行人」管理,直資學校相繼出現,娓娓道來的還是追求更卓越。直至近年學校始上軌道,穩定下來,在教育界服務三十八年、臨界退休的聖公會九龍灣基樂小學黃永銳校長反思教改對基督教學校的影響,當中有利也有弊,但他仍然相信改動再大,只要堅守信仰目標,未來教育前景仍樂觀。

  近半世紀世界經濟、科技急促發展,全球一體化的現象在八十年代起引起對教育制度的關注,當時有人批評香港教育制度未能適應社會發展,迫使港府盡快推行教改。黃永銳校長直言回歸前早對教改有討論,而回歸當日當年行政長官董建華講話時曾說:「整個社會追求卓越,共享繁榮。」黃校長洞悉到要追求卓越,一切須回到基本,由教育入手,而政府投放教育資源亦相對提高至生產總值的23%,教改正式逐步出台。

  教改內容廣泛,由教職員到學生,由課程到學校機制,黃校長大嘆:「受資助學校只能聽聽話話接受教改,上下一齊挨。」基樂小學門外的牆壁有三句話:「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以上帝為基石」,他認為這是作為基督教學校應持守的信仰和理念。

  教改將過去由老師主導轉變成學生主導,也着重學生全人發展,旨在培育對社會、國家、世界有承擔的學生,但黃校長認為理念雖好,執行卻甚困難。基督教學校在全人發展方面可說是走得比教改更快,教改以先,除了着重德育,更着重靈育。他認為政府有意無意忽略了學生需要,基督教學校為了生存,將人力、財力、時間都投放在學術上為求達標,結果忽略了靈育。「於我而言,一所基督教學校若只着重學術便與普通學校無異,是一個壞見證、偏離正途。教改對人的培育不夠徹底,只着重個人化的進步,學校應培育學生應該認識自己、上帝及對生命的看法,更應看到社會不公平、不公義。」

  他續指,當年語文基準試反對聲音最多,嚴重打擊老師自信心和自尊。加上過去十年小學學生大減,面對殺校,令老師有更多額外工作,他不諱言指有學校花大量時間搞宣傳,甚至在商場擺地攤希望招生更多。老師疲於奔命,心理影響生理,致教育界患抑鬱症的比例奇高。他指老師成為機器等於違反以人為本的理念,他不鼓勵老師加班,希望他們能兼顧作盡責的老師和盡責的父母。

  他直斥直資學校是整個教改中最違反信仰的改動,大嘆窮人面對直資名校只能望門輕嘆:「直資學校是不公平的資源分配,貴族化受歡迎的學校,令教育失去上流階梯,繼續貧富懸殊。你可以說有獎學金補助,實情只是助學金,就像送你迪士尼入場劵,進去仍然付不起錢。」

  雖然教改似乎令基督教辦學意義銳減,但黃校長樂觀地指教改仍然為學校帶來不少契機,如轉為校本形式運作令空間比從前大,校長認為小班教學能令老師有更多空間照顧學生全人需要;要求義工等社會服務時數,但基樂小學早在創校已有畢業前服務時數,鼓勵學生多關心社會,讓他們不只停留在賣旗層面。教改雖有其評分機制,但基督教學校也應有自己一套信仰理念的評分表,在全人關懷上更徹底。黃校長認為當基督教學校的校長就像船上的舵手,航行在教改的途上,但有一套清晰目標,堅持抱負,在教改中持守本份,尋找契機,他說:「校長很多時候只想到成績好,但作為基督教學校校長不要為現實放棄自己理想和抱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