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子民‧世界公民
 談基督徒與愛國


2517 期(2012 年 11 月 1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於十一月二日舉辦了「天國崛起──回應『國民教育』系列」之「天國子民‧世界公民──談基督徒與愛國」講座。當日的分享嘉賓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邢福增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團契部主任蔣文忠先生。

  邢福增博士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教會的處境,他提到五十年代的中國教會要面對愛國問題,政府要求信徒將心交給黨,「愛國愛教」成為教會生存的基本條件,更是防止被打倒的「金剛罩」。無疑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差異甚大,他指中國有這麼一句話流傳着:「多一個基督徒就少一個中國人」,在二十世紀基督教更因西方侵華而被判下文化原罪,直至改革開放,中國與外國建立關係,對立的情況才慢慢淡化下來。

  「過去中國教會很努力嘗試將國民身分和基督教融合成本色化、本土化的基督教。」邢博士說。他續指二零零六年時基督教愛國主義教程正式推出,讓神職人員明白自己是中國公民,同時也是基督徒。他認為信徒可以愛國,但不是用政權所期望的方式,因為聖經的愛同時帶着批判,有時候需要為不公義事情抗爭,但他提醒抗爭最根本的關係是見證上帝,而非個人努力要達到公義。他坦言今日的中國教會在社會、政治、公共問題上仍難發言,雖然教會內部牧養空間比從前大,但和諧社會仍是今日國內教會的寫照。

  李耀坤博士分享德國信徒如何將基督教與德國文化結合,在希特拉統治時期,國民對德國極權如痴如醉,當時的德國信徒更相信希特拉的納粹主義是神新的作為,他是德國人的摩西,要帶領德國邁向更好的時代。祟拜領袖的信徒產生了同步化運動,他們自動與柏林政府連結,聽極權領袖指揮。在一九三四年,一羣德國神學家不顧生命危險,起來共同制定《巴門宣言》,寫下六條宣言勸導教會堅守信仰,𨤳清信仰與國家間之關係,要敬畏神,也要尊敬君王,堅持公義與和平。

  李博士對制定《巴門宣言》的神學家的敢言尤其欣賞,亦應成為華人教會的反省。他認為教會對於國家有特殊的任務,就是要持守國家的公義與和平,不斷提醒政權人士和被管治的人關於上帝的誡命是信徒應有的政治責任,他說:「正正因為愛國,所以教會絕不能成為國家的機構,要保持獨立自由。」堅持公義與和平的過程,潘霍華的刺殺問題,李博士指《巴門宣言》草擬人之一巴特(Karl Barth)認為有責任的公民要起來,到了某個地步且有充分理由下可以推翻政權,包括用刺殺的方式,但負責任的推翻必須要建立一個新的公義秩序。

  蔣文忠先生認為公民門徒可從內在和外在進行反思,內在是公民門徒在世的基礎應是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在世要以基督為中心,回應呼召,且要對主有信心和順服;活在香港處境的公民門徒,受到中國在經濟、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影響而充滿張力,他認為今日香港信徒不能再留在教會四幅牆中談論自己而不考慮中港關係,更無法脫離現實而去談屬靈。

  他續言新約記載耶穌與稅吏一同吃飯,與窮人一同坐席,這顯明基督的愛和認同是不分階級和種族。故他認為,信徒對別人的愛不應受自己的國族身分限制,基督徒可以愛自己的國家,但非唯一和絕對的認識,國家與政權絕不能取代上帝的位置,更不應產生排他的愛國主義,因為愛是一個家,正如基督徒同樣可以對日本地震、印尼海嘯的回教徒伸出援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