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沒有教育家


2512 期(2012 年 10 月 14 日)
◎ 世說新語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開展國教科委員會昨日開會後,主席胡紅玉考慮到國教科的課程指引『令人不安』,建議政府擱置,獲得特首梁振英接納。⋯⋯教育局長吳克儉指,未來在國教科網上指引的文件上,會註明『擱置、非官方』的字眼,也會刪除『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的資料。」《蘋果日報》9.10.2012

  特首梁振英委任胡紅玉出任「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的主席,這個委員會只是開了兩三次會,先聲稱有關課程的指引「失效」,再建議它「擱置」,然後順理成章的宣布這個委員會結束。胡紅玉果真是一個奇人,三扒兩撥就處理了這個熨山芋,有輿論指出為甚麼梁振英不索性委任她當教育局局長?

  胡紅玉曾任平等機會委員會的主席,香港回歸後曾就升中試男女生學位分流派位一事打過一場官司,對象就是教育署,結果平機會勝訴了。有說胡紅玉受過英式高等教育,原則性強,具邏輯的思辯能力,中英文俱佳,見她站出來也頗有台風,比起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高了一大截。

  但是否一個行政能力強的人就可以掌管教育呢?羅范椒芬女士毋庸置疑是女強人,但就是最不勝任管教育,原因又何在?

  原來掌管教育,就是掌管人心,這是十分重要但又危險的任務,只要有點兒心術不正,或是偏於政治,或是偏於經濟,都足以令教育走入歪路。民國時期有兩位大教育家,一位叫陶行知,一位叫晏陽初,都富有濃厚的人文精神,有說如果當時中國有多幾位像陶、晏一樣的大教育家,能夠像他們這樣千方百計調動社會一切積極因素來興辦教育,同時又懂得千方百計把教育的功能滲透到社會的不同角落,則近代中國的教育以至社會發展都會是另一番景象。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也曾出現過不少具教育家氣魄的人,他們未必為當時政府所重用,當不了教育司,但掌管一所中學以至大學就綽綽有餘。例如五十年代的錢穆、六十年代的馬儀英和何中中,其分別創辦和領導之新亞書院和真光女子中學,都因著有一位高瞻遠矚而對教育有承擔的校長,而凸顯出其獨立的性格和與別不同的成就。如果再追溯至清末民初,於十九世紀末在廣州創辦真光女中的美國傳教士夏理女士,以及二十世紀初在佛山創辦華英中學的英國牧師黎伯廉,他們也堪稱偉大的教育家。

  當教育不再掌管在教育家的手裡,而是掌在教育行政官僚之手,教育必然陷墮。你看今天香港的亂象,原因可不言而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