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從心裡作


2464 期(2011 年 11 月 13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傳統名校拔萃女書院於原址重建後,昨首次在新校舍舉行2012年度升中簡介會,吸引了近一千一百名家長和學生,較2008年重建前只有約三百人,大幅增加近三倍。.......校長劉靳麗娟提醒家長,勿把校園當作『鬥獸場』,為爭取入學而安排子女參加各式各樣考試和面試班,造成不必要壓力。」 《明報》 6.11.2011

  

  又一所傳統名校招中一新生,吸引了一千多慕名而來的家長,爭奪只有一百個公開學額。

  香港家長多羨慕名校,希望子女成為「名校生」。事實上自從香港有了「名廈」、「名人」、「名店」、「名牌」、「名車」等各式「名」東西之後,近一二十年早已沒有傳統意義對的「名校」,所以即使子女人有幸入讀了某些「名校」,也算不了甚麼「名校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有名副其實、真材實料的名校生。那時名校多為教會所辦,校監多是外籍神父或者牧師,校長多是學識淵博、品味優雅的教育學者。當時入讀名校只看成績,只要你在升中試三科(中、英、數)全取甲等,則不論你出身秀茂坪雞寮抑或嘉道理山,你都有平等機會入名校。學校不是看你的家勢,也不會面試問你坐甚麼牌子的汽車來,更從不會要求你呈交甚麼個人履歷檔案。

  年前有齣港產電影《歲月神偷》,戲中的兄長就是名校生,他的父親是鞋匠,住的是打風時屋頂會整幅掀起的石屋,但因為他肯唸書,發奮圖強,就是這樣入了一所名校。戲中他有一位愛慕他的女孩子,也是名校生,住在半山區,但完全沒有時下「港公主」的架子,仍然有著「沈佳宜」那般的純情feel,十分可人。

  想想那個時代的名校生,大概受到比較優雅氛圍環境的感染,較多是樸實無華,帶幾分稚氣和理想。部分名校如聖保羅、瑪利諾、喇沙在貴族氣中仍保持恰到好處的修養,學生多學貫中西;另一些名校如真光、培正、皇仁及華仁,則在平民化中帶點品味,學生多培養出較濃厚的社會及文化意識。

  正如使徒保羅所言,外面作猶太人的不算真猶太人,惟有裡面作的才是,同樣道理,入讀所謂名校的不是真名校生,除非你活出名校生高雅的品質,這樣不論你唸甚麼學校,你也是真正的「名」校生。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