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道的藝術(太十三1-9;18-23)


2446 期(2011 年 7 月 10 日)
◎ 釋經講道 ◎ 鍾健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今天許多人只愛說,少去用心聆聽。今天「聽道的藝術」告訴我們如何聽道。「撒種的比喻」經文可分成三段:1. 神的道人的心田(1-3);2.不能結實的田地(4-7);3. 豐盛生命的田地(8-9)。

  一、神的道人的心田(1-3)

  主耶穌把人的生命比喻為田地,一個人生命品質的好壞決定於它能否結出果實來。耶穌說:「有一個撒種的。」(十三1)。誰是那個撒種的呢?比喻中撒種的人當然是上帝,祂看顧自然界一切的需要,今天這撒種工作已交給我們了。

  在十三章十八至二十三節,耶穌解釋,這種子就是「道」。「道」字在經文中出現了五次,可見上帝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人心田裡撒下道種,藉著祂的話,啟示出天國的奧祕,培育出新生命。耶穌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土地的功用就是接受種子,而它永遠是被動的。人的心田亦然,人心的責任就是接受上帝的「道」。

  另一個關鍵字「聽」也出現了五次。「道」是主動地撒出來,「聽」是被動地吸收。人心的任務就是「聽」,所以主用一句話摘要地指出這個撒種比喻的重點:「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十三9)。但你如何去聽呢?馬太福音在描述撒種比喻時,所用的「聽」字是現在時態,即馬太十三章十八至二十三節。因此有人解釋說,馬太是在針對一批一批一直留在耶穌身旁裡聽道的人說的,他們並不明白天國的道理,也沒有順服上帝的心,但他們卻常常聽道。所以我們要小心,因為聽道的態度正是衡量我們個人及教會屬靈光景的一個溫度計。

  二、不能結實的田地(4-7)

  落在路旁的—留不住所聽之道的人。馬太十三章四節說「撒種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路」乃是人腳所走的地方。這種心田所接受的不是上帝的「道」(word);而是人間的活動(world)這個字代替,結果成了留不住所聽之道的人。

  為甚麼會變成這種人呢?因為他把田地的功用搞錯了。田地的功用本來是接受種子—上帝的道,但我們卻用來接受事務或活動。其次是聽道的人聽不明白。耶穌說:「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太十三19)「明白」這個詞,聽道的人是有責任把所聽的道理,當作是上帝對他說並且行出來。十三章四節「飛鳥來吃盡了」,「那惡者把所撒在他心裡的奪了去。」(19),魔鬼的活動能力十分強,他可以偽裝成飛鳥,在你不防備的時候「把所撒的道種奪了去。」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不下功夫聽道的人。馬太十三章五節「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剛聽完了,心中十分歡喜,但只有五分鐘熱度,是「暫時的」,是個膚淺的聽道者,「心裡沒有根」,看不出他們生命的改變。

  落在荊棘裡的—被擠壓著聽道的人。在馬太十三章七節「有落在荊棘裡的」,這一類聽道的人很可憐,他們是被捆綁的人。他們一手領受上帝的話,另一手卻忙於世俗的事。主說這種人「不能結實」(22),「是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22)世上的思慮壓制了聽道者生命的優先次序,忽略了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三、豐盛生命的田地(8-9)

  馬太十三章二十三節「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好樹結好果子,好土能結出豐盛的的果實。這個系統是先將上帝的話轉變成一個思想,如不可含怒到日落,慢慢地變成一個行動,當有人開罪我時,我不再動怒,久而久之成了我的習慣,不先動怒乃是我慣常的行為,這個持久的行動,漸漸成為我的性格,這個性格便形成我的一生,這個思想便落實在我的生命中。若我們常有這消化系統去讀經,則必有百倍的收成。

鍾健楷(中華基督教禮賢會荃灣堂主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