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頒獎禮


2430 期(2011 年 3 月 20 日)
◎ 特稿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第三十二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頒獎禮已於三月十一日上午,假信義宗神學院舉行,當日頒發了三個獎項:文藝創作組推薦獎、神學著作組推薦獎及文藝創作組年獎,分別由曾雪儀女士、曾慶豹博士及范晉豪牧師獲得。獲獎者均在頒獎典禮上分享得獎感受,胡燕青女士則以《基督教文學人,請抬頭觀看》勉勵更多基督徒作者,努力創作更多基督教文學作品。胡燕青鼓勵基督徒努力創作文學作品

現今文學作品荒涼

  頒獎禮上,胡燕青女士以《基督教文學人,請抬頭觀看》指出,現時基督徒文學實在已經不成氣候,她認為基督徒漸漸滿足於教會之內溫柔、包容、慈祥,但頗為虛偽的彼此讚譽而放棄真正的卓越。並指出,文壇的凋零,不是沒有創作人,而是因為創作人和創作這回事本身都不受重視。胡指出,「基督徒寫作人」和「基督徒文學創作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現今缺乏的只是後者。今天,基督教文壇上的作家,大都選擇了以專欄模式來書寫感覺,許多文章都是先說個小故事,然後談談個人的領受,大約就是寫寫日誌、提出意見那樣。讀起來就像《每日靈糧》,總有點即食的味道。這樣的作品易寫、易讀,卻尚不能稱為文學,只能算是筆記。她認為要在教會內找到同時具備思想深度、語文優勢和感染力的散文、小說、詩歌和戲劇,是非常困難的。

  

創作要讀書及懂讀書

  胡燕青指出,要有好的文學作品必須先讀書。現在很多人都沒有閱讀生活,即使有亦沒有好好地握牢、擁有讀過的作品。她認為不讀書,是人生一大損失。有條件而不讀書的人,等如繼承了一筆龐大遺產卻不懂得提取、繼而餓死街頭。然而,亦不可認為只要肯讀書就可以成為富人,一不小心,讀書可以讓人更貧乏。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說:「我們讀書時,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啟蒙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劃依樣畫葫蘆。......有許多學者就是這樣,因讀書太多而變得愚蠢。」

  

讓文學成為福音橋梁

  胡認為,讀書可讓人更瞭解自己的處境和感情。人的感情複雜非常,絕不是幾個形容詞可以傳遞的。因此人們需要文學。文學正是切入、提取、分析、整合感情的藝術,也正是人類高階思維的運作區,也是神創造人類時特別賜下的禮物,更是聖靈工作的核心地帶。她個人認為神非常喜歡人們努力於一切藝術的創作。因主耶穌正是創造的神,祂講道比起最具「教授款」的使徒保羅有趣得多,易懂得多,容易記憶得多;因為祂正正以文學為福音的橋梁。人們可能會忘記保羅的論述,但很少人會忘記麥子的比喻、撒種的比喻、光和鹽的比喻,還有葡萄樹、惡僕、童女......多不勝數。

  她指,文學的基本工具是語言;信息的基本工具也是語言。文學用語言也創造語言。真正的文學家,語言能力和思想深度都極高,其含金量和感染力都十分厲害。最後她說:「但願我們今日處身的嚴寒,只是春天來臨前的最後的北風。願我們的小提琴能奏響,願我們的家傳銀器,能夠真正回歸。」

獲獎作品介紹


  曾慶豹博士以《上帝、關係與言說》獲得神學著作組推薦獎,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是華人神學中不少有對諸多的當代神學議題的整理成果。雖然各篇章的內容及觀點在西方論著中不算新鮮,但是能使用華語將西方抽象及複雜的理念書寫成文,本身已是一項殊不簡單的貢獻,作者的用心和努力尤其值得肯定。

  

曾慶豹獲獎感受

  曾當天無法抽空赴港領獎,他的感謝詞由朱頌恩讀出,他表示:「這次獲獎,感到是一種幸運,我的得獎應該是表示評審對我的鼓勵和鞭策,關於這本書,我承認不是一本非常成熟的作品,不過這是我一次重大的嘗試,以我所學所思的成果表現於嘗試在中西方思想史中尋找某種可能的神學出路,提出了神學的語言轉向,並以關係作為理解墮落與救贖的神學思想,一方面是批評並吸收了各家各派之見,另一方面則是以自身的理路和觀點為一種可能的神學典範尋找他的可能性。」

  「我非神學科班出身,雖置身於哲學的學院教養下,但事實上,我對許多問題的關懷和焦點,則始終緊扣著自身學的視野......雖然我對哲學的著力肯定比神學多而深,但對一個基督徒而言,神學仍然是在我信仰和思想上最核心的問題所繫,它是一個『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學術』的問題。」此外,他感謝兩位人士,分別為引他走入信仰並對神學產生興趣的施德清牧師及與他長期保持對話和友誼的謝品然博士。

  

  



  范晉豪以《Faith一般的信》獲得文藝創作組年獎,作者追憶與沈宣仁教授交往十二年之間斷斷續續的師生情誼,這十五封信可說是感情沈澱的結晶。人生旅途需要嚮導,導師指引迷津,良友相濡以沫。師徒相交,從傳道解惑到生命塑造,亦師亦友,讀來令人艷羡。這本悼念生命書信淡淡寫來,真情流露。

  

范晉豪獲獎感受

  范晉豪感謝上帝給我這個意外驚喜,他認為上帝真的很幽默,平日多看英文書籍的他,對中文拿捏不好,而上帝偏偏讓他獲獎了。同時,他也感謝突破容讓他寫這本如此私人的書,出版一本關於恩師和我生命相遇的故事。他表示,一直深信愈私人愈深刻的生命經驗,愈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鳴。因為愈personal(個人的)愈觸及到universal(普遍的)的人性共同追求,就是對真、善、美無止盡的追求。

  最重要要感謝的當然是在天國裡的恩師沈宣仁教授,事實上這本書絕不是他個人的創作,這是他和沈教授的共同創作。這是有關沈宣仁教授的故事,也是他的成長故事。若沒有了沈教授在他人生路上的啟蒙和指導,一定沒有這本書,更沒有今日的他。

  他指出,人是善忘的動物,然而,有些人和事是一生也不想遺忘的,甚至希望廣傳開去。就好像沈教授精采的人生絕對不應該只惠及他個人的成長,應該讓更多人認識和從中得著生命的領悟。寫作的過程容讓他重整和凝聚生命中極重要的碎片,把它提練為晶石,從而獲得生命的智慧與信仰。范亦表示,對於獲獎真是感到意外,本來只是以陪跑的心態參加,得獎的確是上帝的獎勵,亦肯定了他和沈教授的師徒關係,亦鼓勵港人要尊師重道。

 



曾雪儀以《漂流到北京》一書獲得文藝創作組推薦獎,作者寫得一手樸素平易的中文,故事一開始,就描述了農民工女兒丁鈴床上的一列螞蟻。農民工來到大城市打工,生活條件不好,家裡到處都是蟲蟻,但這一幕同時暗暗建構了百姓生如螻蟻、得不到愛護的意象。

  

曾雪儀獲獎感受

  曾雪儀表示,感謝主讓她獲得這個獎項,本來是化學出生的,從來沒有創作經驗,她分享自己曾向天父祈禱,希望藉著寫一本書,讓人瞭解北京民工子弟的生活,若能夠獲獎就好了。因此,能獲獎真的讓她喜出望外。同時她亦感謝突破機構,讓她有這個機會到北京生活一年半時間,以及幫助她出這本書。

  曾雪儀分享,二零零四年曾參與國際華人青年領袖訓練營,之後一直有參與突破機構舉辦的活動及擔任義工。二零零六年,她參加了突破機構舉辦的一個領袖營會,到北京舉辦一個三天兩夜的活動,接觸當地的青年人,當時突破機構不希望短期的服侍,希望留一個人在北京服侍,而她正好那時也有感動留下來服侍。經過她與導師禱告後,他們決定寫一本書,讓人認識民工子弟的生活。由於她不是文科出生,她在北京的一年多時間,已經開始看很多書籍,學習如何寫作,她在北京已經動筆,而在寫作過程中,她也曾感到力不從心的痛苦時刻。直至回到香港後,她用了半年時間,在多番修改後才完成了現在的成品。獲獎讓她更有信心在創作路上發展。

胡燕青指基督教文壇的凋零乃因很少基督徒從事文學創作。

是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三位得獎者分別為(左)曾慶豹(朱頌恩代領獎)、范晉豪及曾雪儀。

湯清評審團及多間基督教出版社同工親臨頒獎禮向得獎者道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特稿】

【家庭醫生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