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3 期(2011 年 1 月 30 日)
◎ 特稿 ◎ 謝任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中國人一向自稱為禮樂和禮儀之邦,可見禮、樂、儀對中國人的重要。然則,甚麼是禮?今人對禮的看法多流於人倫關係,如對人要有禮,對父母長輩、上司或師長要有禮有敬。只是,禮亦有時被視為統治階級對庶民的奴役,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階級觀念的禮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故此魯迅認為吃人的禮教。這是誤解,更忽視人對天的應有禮敬,並由此順應天而對人各依本分的禮:君有君德,臣有臣忠;父有父尊,子有子恭。如君之德相背位份就不是君,臣的言行與其忠誠相背就不是臣,父的言行與其品行相背就不是父,子的言行與其恭德相背就不是子。人以這種由敬天之禮所引伸的各有位份而待人就是禮。

  

敬天以禮

  禮始於敬天。按司馬遷《史記》所述,禮為祭天之用。他認為「古者天子夏躬親禮祀上帝於郊,故曰郊。」「夏」指夏天,而「郊」指祭天於山郊。司馬遷更記錄了中國古代帝王,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堯帝、舜帝、夏禹、商湯和周朝周成王都在中國山東省泰山舉行對天祭祀活動的情況。由此可見,禮的原意是指人於崇山而祭天。(見《史記封禪書》)是故禮的原意是人對上天的一種崇敬表達。

  在此引伸到基督宗教對上帝的崇拜與禮敬上。寓意的說,我們在教堂崇拜就像於郊祭天的禮拜,因為教堂就是一處向上帝禮拜的獨特地方,必須以禮以樂拜之。只是今人誤以為強調禮儀的崇拜就是對敬拜的箝制,或視為流於形式,全無新意。當然,崇拜只有禮儀而無心靈和誠實就是不對,舊約多處,例如「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羔羊的脂油。」今人在物質與享樂主義的誘惑下,對崇拜只求外在感性的激情,而忽視心靈的默觀,以崇拜之名滿足人自我情緒需要,以現代潮流音樂模式自娛而忽略以上帝為中心的心靈崇拜,和有禮樂和禮儀的聖禮。

  

禮與崇拜

  那麼,禮在崇拜中的意義是甚麼?崇拜乃是人透過禮樂與禮儀去崇拜上帝,是一種極富有靈性的行為藝術與靈修生活,也是教會自我呈示人神關係的優美內涵與靈性教養。換言之,不論崇拜是任何形式,我們都不能脫離對上帝正確的禮樂與禮儀。這是中國文化祭天敬禮的原意,也是基督宗教對禮拜的原意。

  

禮的解說

  然則,「禮」字指甚麼?《說文解字》認為,「禮字示豆在地,曲身拾之禮也。何為拾,手合也,一手五指,兩手為拾,手合即禮,此禮之始也。」(《說文解字》)那是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當人以十指扣上,或是十指合為雙掌而曲身,就是禮了。是故有禮亦當有拜。另外,「禮」字從「示」,旁為「豊」。「示」是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豎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好像一座祭台的形象。在漢字中「示」是一個部首,字義多與祭祀、禮儀有關。「豊」從豆象形,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皿,如果用於事上帝就叫禮。所以,禮的最初始意思就含有對上帝舉行儀禮,以五指合拾,曲身而躬,祭神求福的意義。我們今天以「禮」這個字來表達對上帝的敬畏與崇拜,可以說是與中國文化對上帝的敬禮意義是非常吻合。如此我們作為中國人,又怎能對崇拜上帝而無禮無樂又無儀呢?

  禮不單在祭天,同時也融入人平常生活中,例如禮貌、禮物、禮請、禮錢、禮節、婚禮、喪禮、禮下於人、識禮知書、三書六禮等......。這都說明禮不但與宗教祭祠有關,也是延伸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孔子倡導六藝作為一種全人教育的準則,並以禮為始,這是值得留意的。所以,六藝之禮,即禮、樂、射、御、書、數,是無處不在的規矩方圓,古人視禮為君子的基本修養,是塑造人的敬天與生活及德性。我們以這個「禮」字來反思主日崇拜與靈性,就是要說明崇拜中的禮、樂、儀對培育信徒德行及靈性的重要。信徒若要成為有教養有靈性氣質的人,就必須重視及學習崇拜中的禮樂及禮儀。查實,猶太人和中國人都是十分講求禮教和禮節的民族。舊約聖經多處講及禮,如出埃及記三十一章十節出節指出,祭司要穿「禮服」(拉三10)。人對耶和華上帝的奉獻不是一種教會稅項,而是一份尊敬的禮物(出三十五5)。並且在聖職上也有一定的禮制(利七37, 八22)。所以,在舊約中諸多的奉獻都必須以禮來進行,否則就是對上帝不敬,甚至可招殺身之禍。

  

禮的功能

  說禮就不得不談孔子。孔子當年處於春秋戰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政治紊亂,導致禮崩樂壞。他認為要挽狂瀾於既倒,就需恢復社會秩序和人倫道德,而維護西周的禮制便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使命。至於歷代以來有關春秋戰國以後諸子對百家對禮制法治的讚揚或貶抑就不在本文討論之內,可參考蔡尚思的《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但是,孔子以六藝挽救天下頹喪,並以禮樂與禮儀為首,可見禮對於民風之教的重要。

  今天普世華人教會所處的時代是怎樣的?橫觀今天華人教會中的倫理觀念已被二十一世紀後現代主義所影響,信徒講求個人自由、平等及標新立異的敬拜模式。教會間長幼之序大不如前,道德黑白皆灰。傳統崇拜中的歌唱更是時有樂而無聖無禮,被現代潮流以純感性主導的現代音樂旋律及粗俗歌詞所沖激,失去一種以心性主導的詠唱靈性,真有感孔子時代的禮崩樂壞,紊亂失德之概。故此,如果我們要挽狂欄於既倒,重拾人對上帝禮樂禮儀之教,就須恢復主日崇拜中的六藝,使儀序有禮(置禮儀於崇拜上帝中),祭天有樂(置頌讚於顯揚上帝中)、膜拜上帝有射(置身體語言於敬畏上帝中)、禮敬上帝有御(置藝術於崇拜場景中)、聖經教導有書(置育靈於上帝聖道中),以及崇拜神學有數(置神學教育於宣講、詩歌及禱告中),如是,主日崇拜就是對信徒靈性的一種屬靈操練,又是教會移風易俗的領航。

  禮雖是人一種外顯行為,但亦是富有靈性的藝術符號,彰示生命力的象徵意義。惟有如此才能把禮的意義融入人的生活中。若禮、樂、儀不能釋放其符號的意義,就會成為教條主義。今天,社會間的無禮及非禮,甚或教會崇拜時輕忽禮樂、禮儀,都是因為人對禮的因循,缺乏對禮的反思,以崇拜失禮缺德。中國人常說,做人要知書識禮。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有文化,懂禮儀,才是個有教養的人。對信徒來說,我們不但在教化上有宗教教養,更要有禮的靈性。故此,我們不但需要彰顯出中國文化在祭天的禮與基督宗教對上帝崇拜中禮的共融,並要轉化崇拜中的禮、樂、儀為一股靈性清流,有助振興華人教會及信徒間的禮教與靈性。

  

禮能成聖

  孔子主張以禮成仁。《論語》中「克己復禮為仁」的「克己」可以解成「克服自己」,進而將「克己」等同於「修身」,再從「修身」推至「自我完成」之後,於是仁和禮才取得統一,而禮成則為孔子仁說的外形化。(陳雁姿〈克己復禮真詮〉的爭論,http://www.wangngai.org.hk/docs/a31.html)孔子想恢復周禮,但卻不只是單純的復古,而是他想恢復人內心的根源之禮。所以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甚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甚麼用?特別一提,這裡的「樂」字不是指一般的音樂,而是指到當時宗教上禮樂!如此應用在今天,也就是指到我們今天的崇拜音樂或是一般的敬拜讚美音樂了。保羅也教導人要克服己身,叫身服我,這就是克己的屬靈生活,而我們對崇拜中在有禮樂禮儀之拜,也就是復禮崇拜上帝了。如此,我們就可以進入成仁又成聖的生活中。

  

結 論

  今天,我們若要充分認識主日崇拜中的禮,就必須從基督宗教的歷代以來的靈性角度來觀視,而不應只從基督宗教內某一教派的傳統。崇拜中的禮樂、禮儀,除聖言的宣講外,還需展示聖言的其他方式,即禮儀亦是聖言的一種言說與展示。我們若能從其他基督宗教教派具靈性意義又正統的禮儀及崇拜傳統謙卑學習,就能豐富我們的崇拜和靈性。對華人教會而言,我們是用中國文化的文字來陳述信仰,那是說,我們就需要從中國文化及文字來研究中國文化及文字如何的承載著某些基督宗教的靈性。如此,就以中文這個「禮」字來揉合基督宗教內的禮拜意義罷!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語言解碼】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特稿】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