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01 期(2010 年 8 月 29 日) ◎ 時事透析 ◎ 袁天佑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孔子曾這樣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
孔子所說的,大概意思如下:「富貴是人人希望獲得的,但若不依循正道,就是獲得,也不會接受留戀。貧窮低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但若不是用正道的方式擺脫,也不會逃避。君子若離開仁道,他怎能稱得上是君子呢?君子在任何時刻也不會違背仁道,無論是一頓飯的片刻,是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孔子所說的「道」乃仁義之道,無論是貧窮或是富貴,都要持守。這也是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保羅也曾這樣說:「我已經學會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腓四10-11)所以君子不一定是富裕的。
約翰衛斯理曾這樣說:「努力賺錢,努力儲蓄,努力奉獻。」(Make all you can, save all you can, give all you can)
約翰衛斯理並沒有指出賺錢之「道」為何,他所說的重點在最後的一句。信徒賺錢和儲蓄,其最終的目的乃是為了奉獻。一個樂捐的人,甚至樂意將他所有奉獻的人,怎會用不義的方法去賺錢和儲蓄呢?
耶穌在聖殿中看見一位財主將捐項投入聖殿銀庫,又看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便說:「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更多。因為眾人都是拿有餘的捐獻,但這寡婦,雖然自己不足,卻把一生所有的都投進去了。」
對財富不同的觀念,你的又是如何呢?